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
创建于1919年的百森商学院,是世界范围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典范。该学院创业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离不开其前瞻性的教育研判与培养目标、完备的课程体系、体验式的学习模式与教学实践、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及教研支持。
一、前瞻性的教育研判与培养目标
百森商学院教育研判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时间上的前瞻性。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其引起的产业结构嬗变,在“美国梦”精神的号召引领下,美国“创业一代”通过开创新产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向前发展,百森商学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二是理念上的前瞻性。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一直坚持着杰弗里·蒂蒙斯主张的创业教育要着眼构建“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在杰弗里·蒂蒙斯看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培养速成型企业家,不能简单地冠以功利主义目的,而应更多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素质。为此,蒂蒙斯提出了包含驱动力、自信、长期参与、财力、能够持久地解决问题、目标设定、适度冒险等成功企业家的主要特质,以及调配处理企业事务、对业务的付出与承诺、创造力与创新、业务知识、个人与团队建设、经济价值、个人伦理、筹集常规风险投资和债务融资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共8条企业家面临的要求。
二、完备化的课程体系与课堂模式
不同于传统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为主的是,百森商学院拥有系统而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类别包括会计与法律、艺术与人文、经济学、创业精神、金融、历史与社会、管理、市场营销、数学与科学、技术运营与信息管理等学科的课程。构建“创业遗传代码”的先进教育理念,决定了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未来创业领袖和企业家领袖,开发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通过百森商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课程体系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进阶性特征,具体见表1。
表1 百森商学院本科生必修课程一览表
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百森商学院设计实施渐进式分级课程,逐步深化和完善从基础到各种层级的创业教育,各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特点见表2。
表2 百森商学院本科各年级创业教育课程特点
此外,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完成,第一课堂侧重于根据不同对象传授与创业有关的不同知识;第二课堂主要开展具有独特设计和运营模式的实践活动,包括百森商学院商会、企业家博览会、企业家俱乐部、风险融资小组、技术创业团队、电子大楼、创业名人堂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课程的成功实施由学生导师和专业的评估体系来保证,可从课程内容、教学参与等方面跟踪课程的学习和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进行课程计划的实时修改与完善。
三、体验式的学习模式与教学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采用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其教学过程是将企业家思维融入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企业家意识,从而培养其创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动力。在百森商学院,共有三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一是管理咨询,即作为顾问对一家公司开展业务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见习赞助,即从事见习工作来开发创业技能,同时缓解自身面临的经济危机;三是外出实习,即为学生提供最长为期三天的实习机会。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可以强化自身的社会阅历、培养职业洞察力,从而有助于团队技能建设,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实践性教学上,百森商学院注重建立完整式、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获得实际创业经验。
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及教研支持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享誉全球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拥有由专任教师及兼职企业家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据百森商学院官网数据显示,全院共有87%的专职教师,他们全部拥有博士及以上同等学力,创业课程的讲授均由一名资深教师和一位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共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给学生讲授创业课程的许多全职教师都具有实际创业经验,并具备创业所需的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此外,兼职教师除具备较高学术能力外,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实践机会、财务支持以及网络资源。如此一来,学校在师资队伍构建上实现了经验性知识和实践性运用的整合。
在教学科研上,学院设立了专门的百森商学院研究基金、参与式学习与教学中心。百森商学院研究基金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和支持学院教职工进行各类研究,并为其研究的各个阶段提供保障。通过动态性竞争,为那些有助于学院长远发展的研究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参与式学习与教学中心主要在三个领域为学院教职工服务:一是教学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开发顶尖案例和教材;二是百森出版社,服务于学院发展战略,并展示百森商学院教师的独特才能与优势;三是教师发展,主要体现为为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项目支持,用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开发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
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美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摘编自《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刘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