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复苏,供给恢复快,建筑施工和出口两大板块强劲复苏,总产出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而2021年,将是经济复苏的下半场,内生动力如私人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为主要引擎,推动经济活动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迹,完全弥补疫情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GDP增速将在2021年升至9%,伴随政策刺激退出,2022年中国经济则将回落至5.4%左右的潜在增速水平。
一、消费重拾动力
预计私人消费实际增速将从今年的-1%跃升至明年的12%,有望抬升GDP增速6.7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就业好转、额外储蓄释放和线下消费行为恢复。
首先,预防性储蓄有望部分释放。今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和建筑业快速恢复,居民工资取得了一定增长(3.9%)。但由于疫情影响,居民倾向于持币储蓄,前三季度家庭储蓄率扩大到37%,远高于正常年份的32%。额外储蓄资金规模达到了居民一年消费额的5.6%。随着国内疫情维持稳定可控,其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逐步消除,这部分过剩储蓄将有望在2021年释放。
其次,就业形势逐步改善,服务业的就业有望在明年回到疫情前水平。新冠疫情属于外生性冲击,而非内生性经济失衡,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仍属短期可控范畴。此外,伴随强劲的出口,制造业也会对相关服务业就业带来溢出效应。据调查,失业率已由2月的6.2%回落至10月的5.3%,外出农民工就业数量也于三季度末反弹至1.8亿,比疫情高峰期的1.23亿改善显著。
第三,线下聚集类行业回归常态。今年消费复苏呈现冰火两重天,汽车、手机、线上消费等恢复较好,而线下娱乐、旅游以及个人服务消费仍徘徊在疫情前水平之下。但鉴于病毒检测及追踪手段愈发纯熟,二次疫情风险可控。6月以来在北京、大连以及青岛依次发生的新冠病例情况,出行等活动的恢复时间越来越快,对于实体经济和生活状态的影响大幅降低。此外,如果疫苗研发顺利,接种范围有望从明年二季度开始扩大,为线下经济的密集接触性行业,如体育、旅游、个人护理等,注入强心剂。
二、制造业投资动能复苏
明年另一个内生驱动力为制造业投资。从基本面上来看,出口增长是制造业投资的领先指标。在本轮疫情中,中国制造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凸显,全球订单纷纷转移至中国,出口保持强劲,从而带动企业投资意愿转强。从政策面上看,贸易摩擦风险是过去两年企业产能投资的心头之患,但美国大选之后,拜登的班底对于关税战更趋谨慎,再叠加RCEP的签署彰显区域一体化仍有深化空间,有望部分对冲逆全球化负面影响。全球需求复苏和贸易摩擦风险降低,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将得到释放,特别是5G应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自动化。
内生动力修复,给政策逐步正常化带来空间。预计明年财政赤字安排会比今年减小,银行信贷增速可能回归常态;房地产在融资新规之下将适度降温,政府土地收入亦有所减缓。因此,对于资产市场而言,不管是地产还是证券市场,“超额流动性”将在2021年逐步退潮,基本面因素更为重要。
(摘编自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