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

编辑日期:2020-12-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传统财经类专业由于为了满足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之办学成本较低,前期专业布点比较多,在校生规模比较大。然而近年来,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更加突出,财经类专业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问题,改革迫切性更加凸显。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财经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

    一、新财经教育内涵及特征

    所谓新财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财经教育而言的,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经教育,使命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新财经教育具有以下六个方面基本特征。

    (一)专业“跨学科”

    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通过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将新技术对产业及市场行为规则的影响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做到真正的跨学科融合。

    (二)全方位素质教育

    新财经教育要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把中国案例与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相结合,打造中国特色财经学术话语体系。

    (三)教学手段信息化

    利用智慧教室、移动终端、多媒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趋势。

    (四)教师角色多样化

    新技术改变了学习模式,学生不再仅仅从课堂获取知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大大削弱。教师应该成为思想引领者、课堂组织者、学习引导者、教学合作者、资源开发者、学术研究者。

    (五)产教融合教育

    产教融合是从区域产业布局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角度,实现产业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融合。财经人才培养要具有明确的应用指向,即与行业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六)人才培养社会化

    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大学要以开放共享理念,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二、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数字思维

    数字思维是跨界思维、立体思维。支付宝、数字货币、电动汽车、电子商务等无一不是跨界创新的产物,是多维立体思考的产物,而不是二维平面思考的产物。这意味着跨学科培养、多学科工具的综合训练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重组

    新的分工正在形成,新的行业正在涌现,需要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将专业改造与新建专业相结合,避免“只有建设新专业才是改革”的片面认识。

    (三)教师能力培养

    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关键与核心在于教师。教师能力培养和提升就成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教师在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及专业素养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数字时代,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师角色,持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把创新思维融入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四)课程体系重构

    重构课程体系要以新财经人才素质能力为导向,引入核心竞争力观念,融入新技术内容,建立宽视野、厚基础、高复合、强能力的全新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是某个专业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现了不同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专业特色。

    (五)革新教学形态

    传统教学形态是由物理形态教室(实验室)、人构成的二维平面,具有教学信息量比较小、教学效率较低、师生交流受时空限制等特征。现在新知识生产速度快、规模大、利益诉求多元化,亟须建立立体化、跨时空的新教学形态,例如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以及互联网MOOC平台等。

    (六)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

    树立质量文化意识和以生为本理念,以学习效果为导向,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持续改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二是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三是完善学生就业质量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

    三、新财经教育改革:新金融人才培养案例

    金融学类专业(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主体。截至2019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金融学类专业共998个,其中,金融学专业占比41.5%。金融学类专业也受到金融科技浪潮与金融业变化的冲击,面临升级改造之迫切现实。

    (一)明确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金融业发展趋势,“既懂金融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理解金融科技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新金融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宏观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宏观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知识与方法来理解与解释宏观经济关系的能力,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指利用数学与计算机语言来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创新思维是指通过对现有知识重组或者创造新知识的方式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要求具备“金融+数学+科技”的复合知识结构。

    (二)构建“五维”融合培养机制

    第一,推进产教协同。与行业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联办学科竞赛、共同授课等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除此之外,还要在实质性产教协同方面进行探索,如可与省级各大银行联合建设金融实验室,学校提供场地和智力支持,合作方提供实验室建设资金,共同开展行业课题研究和金融人才培养。

    第二,实施科教协同。本科生受制于知识水平和方法的限制,虽然主要停留在辅助性研究工作或低创新度的研究,但可以培养严谨的科研意识,无论对于日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还是就业,科研训练所培养起来的创新意识弥足珍贵。

    第三,课内课外协同。课内是指课堂教学,课外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包括实习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主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承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功能。在新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课堂素质学分设置学分,包括课外阅读、参加学术报告、拓展训练、学科竞赛、PPT展示汇报、发表科研论文等。

    第四,推动专业融合。在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特别是python程序语言设计与金融计算、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数据库等金融科技相关课程,作为本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组织跨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教学大纲、讲义,以实现专业融合。

    第五,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通过完善教学设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导入相关思政元素,以课程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来激活思政元素,以专业理论来分析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三)创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能力素质要求,形成突出应用金融特色、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对应于素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三部分构成,专业能力又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

    (四)创新学习过程管理

    近几年国内兴起的MOOC运动以及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讲授方式,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发展。新教学方式的特点在出勤记录、作业提交与批改、课堂参与度、互动交流距离、信息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线上学习节约了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讲授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树立“五位一体”大实践观

    所谓大实践观是指结合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课堂内外两个场地来拓宽实践教学边界。

    (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

    在新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改革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并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度。明确本科生导师职责,包括指导选课、各种竞赛活动、科研训练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等,并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学分预警制度。教务系统对每个学生学分修读情况进行提示预警,同时把信息反馈给辅导员或班主任,以便掌握学情,实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联动。三是建立健全转专业及专业分流制度。不设前提条件,大一结束后,允许学生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选择转入专业。拟转入专业根据教学资源承载情况,事前设定专业准入条件以及接收指标,对符合条件者按照成绩排名来接收。

    新财经教育改革本质上是财经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基础,也是强国之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面临经费、资源约束条件下,立足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走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应该成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优先选项。

(摘编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