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一校两企六结合”开启产教融合新篇章

编辑日期:2019-10-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4年,坐落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立足国家政策,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探索出可推广借鉴的“一校两企六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三方互惠共赢,开启了产教融合的崭新篇章。

    一、立足时代 探索产教结合新模式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可推广借鉴的“一校两企六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校企共赢。学校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探索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多元化办学格局,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的思路,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力学笃行 搭建产教结合大平台

    2018年8月,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成都成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占地900平方米的生产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成西部地区中职学校首条用于工业生产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将规划与政策践行到实处,一校两企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拉开实践“一校两企六结合”新模式的帷幕。

    “一校两企”是实施主体,一校是指一所中职学校,两企是指装备企业和生产企业。所谓“六结合”如下:

    一是中职学校与工业企业结合搭平台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搭建了三方沟通协调平台,由学校统筹,以成都成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实际生产产品为基础,在满足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训的同时,结合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装备和技术服务,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校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

    二是装备企业与生产企业结合搭建基地成都成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根据市场导向确定产品类型、技术标准、生产要求,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以此为基础,提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支持。共建“5+2+2”模式生产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即:建设5个智能制造基础实训室,共建两条智能制造生产线,搭建两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平台。

    三是基地建设与真实生产结合出产品由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主导,充分协调学校教学、产品生产、设备应用、技术服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提升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保障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基地建设与真实生产相结合。校企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融入实训教学过程中。

    四是基地共享与人才培养结合育人才在推进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实现基地共享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创新了“一室二中心”师资培养方案。依托智能制造生产线打造名师工作室,通过技能比武、顶岗培训、继续学习等办法,促进更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创办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创办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成立智能制造创客教育中心,促进孵化创新理念、产研一体,对接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开展对外培训工作。

    五是智能制造与专业建设结合建专业。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立以专家为主体的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创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

    六是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结合促经济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培养智能制造方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口输出到区域内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革新,加快区域内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实现从教育教学成果到实际生产力的转变,为企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优势互补 一二六模式见成效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一校两企六结合”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实施,促进教育机制体制改革。

    搭平台,满足了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为装备企业提供了装备技术服务,实现了三方优势互补、携手共赢;建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并肩前行,使教育教学和真实生产双管齐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驾齐驱;出产品,在装备企业先进技术支持下,实现“无灯工厂”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企业年产量翻倍增长,在校企平台的有效协调和装备企业先进技术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结合,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育人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实现基地共享,让教师参与实际生产技术服务,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促经济,加快了产教融合步伐,为服务“一带一路”、打造国际陆海联运新通道核心枢纽和商贸基地、“金青新”大港区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校企合作“多主体”这一模式的创新,实现了优势的互补;构建“5+2+2”模式的生产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推动了校企共育,突破了人才培养的瓶颈;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真实生产力,协调企业利益;创新“一室二中心”师资培养方案、完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专业建设与生产型实训课程相匹配。

    “一校两企六结合”模式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对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与学习意义,开辟了产教融合的全新视野。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