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就业导向的认识误区
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然而,在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
一、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认识误区
(一)以就业为导向被简单地理解为以就业率为导向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仅仅意味着以就业率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并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判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唯一决定性指标。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并非是“单向度的技术人”,而是“完整的技术人”。只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
(二)追求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必然会忽视学生的个性生涯发展
在不少人看来,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是考虑到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问题。但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生涯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还可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德国为例,在不同教育阶段,学生都有机会在职业教育序列学校和普通教育序列学校两大教育体系实现有效的教育转换。此外,德国致力于培养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工人,并为培养技术工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技术工人能够在其职业领域不断“进阶”,其地位甚至能与大学教授媲美。反观我国,并没有为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因此,与其纠结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如更关注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创新问题。
(三)升学热潮背景下没有必要再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断头”局面,我国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紧密联结起来,破解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的分隔局面。在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打通之后,职业教育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在没有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升学并不一定能够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形成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即让学生就业并“就好业”,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仅仅是次要目标。
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
(一)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开发中国特色国家资格框架
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教育体系等级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系统的技术技能人才“进阶”制度。将教育资格与技术技能资格整合到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之中,从而实现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有效沟通,进而为深化落实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区域层面岗位供求信息机制
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在“围城”中办学。只有进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调研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学更有科学依据。为了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必须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工作,并建立起区域层面的岗位供求信息机制。
(三)落实教学标准,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独特培养规格
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将彻底改变过去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传统习惯。但如果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掌握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做深入分析,将很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落地。在行业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学校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工作,可以确定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而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四)拓宽学校功能,实现学校职业教育办学平台化
为了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要探索更为多元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尤其是要推广平台办学模式。在平台化的办学模式之下,学校得以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贯通起来,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整合起来,真正打通了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沟通的桥梁。
(五)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强调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这也是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办学的内在要求。就职前阶段而言,由于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此时需要企业加入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密切配合职业学校的培养工作。与职业学校教师相比,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无疑更为熟悉,尤其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职前阶段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教学大纲研制、实训实习中去。
(摘编自《职教论坛》2019年第6期 作者:张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