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PS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下滑与升学热原因探析

编辑日期:2019-11-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背景分析

    曾经占据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中等职业教育,自2010年招生和在校生数量达到峰值,并在与普通高中招生接近1:1之后出现拐点,近年来中职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且各地普遍存在中职招生困难的问题。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快速下降并存的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中职“升学热”现象,中职生毕业后并未进入就业市场,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升学。

    中职教育入口与出口两端同时出现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针对职普合理招生比例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中职与普通高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也有人提出大力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减少甚至取消中等职业教育。就中职“升学热”的现象而言,有的观点认为人们选择中职是在试图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无法实现之后的无奈之选或次优选择,是“技术选择”的结果。但是有质疑认为,中职招生的快速下滑和将中职作为跳板的“升学热”现象是许多家长追随潮流的盲目选择或有限理性选择,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影响人们选择中职教育的因素众多,教育的预期收益率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既承载着劳动力供求信息,也承载着教育的个人边际收益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决策。以教育收益率为切入点,剖析中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揭示其对教育选择的影响,以此解释中职教育招生下滑与升学热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

    二、研究概况

    本文采用CFPS(“中国家庭动态调查”)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根据工作年限将职业生涯细分,比较不同阶段中职教育收益率,以更好地揭示中职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在分析2010年基期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2012年和2014年的追踪数据分析教育收益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为了完整地分析比较中职教育的相对收益率,本文除了比较分析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两类处于同一层级但不同类型的教育收益率,还比较了中职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更系统全面地揭示教育收益率对中职教育选择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

    数据选择来自于CFPS数据库,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完成调查的家庭样本规模为14960户,调查对象包含了样本家户中的全部家庭成员。CFPS调查始于2010年,经2010年基线调查界定出来的所有基线家庭成员及其今后的血缘/领养子女将作为CFPS的基因成员,成为永久追踪对象,并每两年进行追访。本文分别选用2010、2012和2014年的调查数据,比较不同年份中职与普通高中的明瑟教育收益率(指平均多接受一年教育导致个人收入提高的比例)差异,所选择的时间点恰好与中职教育招生拐点和升学热契合,能较好地分析动态变化条件下中职教育收益率的变化。

    (二)数据处理

    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从成人数据库中筛选出最高学历为高中且毕业的子样本,并从中剔除掉成人教育,仅保留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含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等三类)样本;(2)选取年龄在18-60岁之间且“未退休”的样本;(3)保留调查是“有工作”且工作类型为“非农受雇”的样本;(4)为控制异常极值的影响,剔除年工作总收入低于1000元以及超过40万元的样本。

    (三)数据分析(略)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职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

    研究发现,中职教育毕业生相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并不存在显著的劣势。在教育选择上,职业教育并非完全是次优选择,它使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帮助其在劳动力市场较短时间内实现就业。此外,研究显示,职业教育能产生较稳定的收益,同时非农就业的比例达60%,也显著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36%,可以从就业和收入两方面为受教育个体提供“安全网”保障。

    2.中职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具有持续的显著的劣势

    根据信号理论,高文凭者可以获得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教育收益。高等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具有显著的、持续的、不断拉大的收益率优势,个体在进行教育选择时明显地偏向于高等教育,导致中职学校遭遇招生难的困局。而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受教育者,也有很强的动力继续选择升学,争取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当中职升学渠道畅通后,在学历信号的诱使驱动下,大量中职教育者会涌入中职升学渠道,通过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实现“曲线救国”,以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导致当前普遍的中职“升学热“倾向。

    3.接受中职教育者并未获得预期或者理想的教育收益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优势非常有限和微弱:中职毕业生相对于普高毕业生在教育收益率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初入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优势逐步消失。这一方面可能因为高中毕业生通过在职的培训和学习获得了必要的职业技能,从而弥补了其与中职毕业生的技能差距。而中职毕业生受个人学习能力所限,其职业发展相对缓慢,其相对优势逐步消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职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并不具备显著的比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从长期看,职业教育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重视不够,导致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缺乏后劲。

    (二)建议

    1.应更多地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但该群体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占了60%左右,因而必须设法提升该群体的总体学历水平。在当前职业教育招生难和追求升学而非就业的形势下,更应该发挥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大量新型城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养和培训,帮助其获得城市融入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必要技能。

    2.需保持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适度规模

    关于中职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从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适度的比例是必要的,应随时间、环境变化而调整中职所占比重,不同地区需遵循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确定适应的中职规模目标,同时也需对部分地区职业教育过快滑的状况保持警惕,关注中高贯通、中本贯通对中职教育本身产生的挤压作用。与此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与转换的制度,将职业资格与学历两类证书体系彻底打通,为接受中职教育者构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上升通道。

    3.人才培养质量是使职业教育接受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并非通过简单的升格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以培养中级职业劳动者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占据主体位置,其中职教育长期保持高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产业的升级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升级。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通过专业及人才培养调整适应产业经济转型需要,重在内涵建设,而不是简单的升格,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所应坚持的方向。

(摘编自《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11期  作者:王奕俊 胡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