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四治共建”探索治理能力建设路径

编辑日期:2019-12-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职业学校的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学校治理能力的认识

    中职学校“治理能力”是中职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协调和管理其各方面事务的综合能力,是使学校内部或外部冲突的多元利益趋于共同合作的持续过程。而“内部治理能力”则限定了治理实施的范围是在学校内部,侧重于中职学校运用制度、机制等方式协调内部利益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和评价能力等。中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协调中职学校内部利益关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行为等,是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二、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建设路径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重点职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该校从制度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法治、共治、自治、善治”的“四治共建”,逐步构建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

    (一)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法治”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健全学校章程,并以此为制度建设的核心,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出台“立文化”系列制度,规范学校内部秩序,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学校内部治理有序运行。

    二是推行职业学校系部制改革。实施“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专业系,将党建工作、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权力下放,给予专业系充分自主权。同时,推动中层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制订标准和指导、督促、服务各专业系的管理上来,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中层管理部门和同级专业系之间的沟通和督查,保障中层处室与专业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升工作效能。

    三是推进工作流程“标准化”建设。建立工作清单管理机制,做到一月一清、节点明确、责任到人,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建立“一月一反馈”制度,各管理部门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目标任务书,由监督机构对每月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实现实时监控、动态掌握;实行月度工作报告制,每月定期向全校教师汇报工作进程,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改进措施,推进学校年度目标实现。

    (二)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提高开放办学力度,推进“共治”

    一是专业人才共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实施校企人才共育。通过完善职教集团和产业人才共育联盟体建设,发挥集团内合作优势,探索一体化育人机制,如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受企业欢迎、岗位胜任力强的“员工”为核心,建立分阶段、多循环、递进式的“四岗四导”人才培养模式(“四岗”是指识岗、跟岗、习岗、顶岗四个工学交替的岗位实践阶段;“四导”是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准绳,通过课程导“学”、教学导“思”、活动导“练”、文化导“行”四种方式),以工学交替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专职实践导师全程跟踪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转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探索“五年一贯”“中本一体”等多种中高一体化办学模式,开拓人才培育新路径。

    二是办学质量共评。构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邀请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监督和内部治理,实施多方评价;构建学术支撑体系,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参与的学术委员会,在教师招聘、职评、聘任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发展性绩效评价体系等,实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改进学校内部治理策略,确保学校治理能力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主流文化共建。开展“青春与奉献同行”志愿服务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文化共建,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浙江绍剧研究院党支部合作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暨“结对种文化”系列活动,推动高雅文化进校园;与周边社区和街道开展协作共建,通过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社区共建协作会等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教育网络,实现“街校联动、村校联动、和谐共建”。

    (三)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注重“自治”

    一是强化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加强领导班子“三同三通”建设,通过“同心、同向、同力”增强班子凝聚力,通过“制度上联通、分歧上沟通、执行上贯通”增强队伍执行力。实施干部队伍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制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建立干部考察考核评价机制,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培养、提拔与任免等结合起来,激发干部内在动力,选拔出一批高素质干部队伍,使其成为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

    二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五会”幸福教师工程,从“会奉献、会育人、会学习、会创新、会生活”等5个方面入手,通过常态化学习、分层次培养、专业化培训等途径,促进教师师德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规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值日值周、护校队、文明岗等平台,大力引导教师自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通过座谈交流、校长信箱、校园论坛等形式,汇聚改进工作良策,引导舆情正确释放,切实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全面推进学校治理民主化进程。

    三是开展学生自我能力提升行动。以建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德育评价模式,通过“日循周环”“培根”行动等主题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素养;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雷锋班”等劳动实践活动为抓手,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以学生群团组织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来访接待,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服务能力。

    (四)以文化建设为依托,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讲究“善治”

    一是以文化建设提升治理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实施楼群文化、道路文化和雕塑群建设,固化校歌、校徽等视觉标识,加深师生对学校办学定位、理念和发展的认识,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通过丰富校报、宣传栏、校园网、微信等宣传载体,成立融文字采编、信息集成、活动接待于一体的文化宣传中心,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逐步形成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的自有品牌,使文化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内驱力。

    二是以智慧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加强校园智慧管理,建立校园巡查、项目管理、公文管理、教师评价、资产管理等系统,便于快速精准地处理校园问题,实现行政审批和校园管理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智慧教育与服务,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形成“一系一特色”的智慧课堂,通过建立集合学生服务、教学服务、互动沟通等多功能的家校联系移动应用,实现家校深度沟通、合力育人。

    三要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畅通沟通渠道等,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文化熏陶,培育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使师、生、校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融的关系。同时,发挥好制度和文化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作用,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稳定持久的张力。

(摘编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8期  作者:邵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