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 欢迎“开户”
2019年初颁布的“职教20条”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一、试水:职教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基本就绪
2019年11月6日,国家职教改革“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首发式在河北廊坊举行,288人获得首批BIM证书,他们的证书成果存入了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号。这意味着,他们可通过学分银行对该学习成果按标准和程序进行认定,免修相应部分院校课程的学分。
目前,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已基本就绪。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经过试运行,效果良好、运行平稳。据统计,学分银行已为31个省份教育行政部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1828所院校、14家培训评价组织建立业务管理账号。
二、路径: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是关键
学分银行不光是建立一个账户,把成果存进去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成果按照一定标准有序存放(或码放)起来,与学分银行中其他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比较,显示出学习成果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账户的主人通过学习成果存储和积累状况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而认证和兑换标准直接影响学分银行的权威性。为此,国家开放大学对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以及院校内外教育教学培训现状开展专项调研,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培训规律性要求和教学实际,总结形成学分银行记录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学时学分规则,即“学分认定规则”。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到学分银行平台来进行学习成果登记,按照认定规则来认定学分,进行存储。
学分银行的一端是学习成果携带者,另一端是颁证机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试点建立了学习成果互认联盟,组织专家对申请入盟的机构和所属的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发布联盟机构名册和学习成果名录。根据发布名录和转换规则,学分银行面向储户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业务。
三、未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并不是简单地针对传统正规教育、正式学习成果的单一路径的认定、建立和转换,而是使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及原本认证无门的各类学习成果,能遵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得到认证认可、点滴积累以及合并承认,最终实现零存整取,兑换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或非学历证书。
未来,学分银行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为不同人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