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探究

编辑日期:2020-01-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缘于特定的教育发展历程,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割的现状,且职业教育间的脱节、重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构建中职-本科-专业硕士衔接贯通培养的职教体系新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助于培养服务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的界定

    所谓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修读完三年的中职教育课程之后,符合转段要求者可以直接升入对口高校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业,随后满足相应条件者可继续修读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十年一贯制”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既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等相关教学环节,同时也涉及过程监控、转段考核、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运行管理机制,这些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教育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需要切实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的培养目标,明确中职、本科和专硕三个阶段在培养目标上的联系和区别,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之根本。

    (一)中职、本科、专硕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

    1.中职阶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际操作类的工作,因此,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2.本科阶段。目前,对本科生而言,毕业后要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为面向本专业领域实际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承担专业领域内工作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中职、本科和专硕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虽有共同之处,但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既相互衔接,又层次递进。三者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其对应的岗位层级却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另外,三者之间在以下两个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一是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方面,中职-本科-专硕要求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宽广,中职-本科则着重要求知识体系完整和课程设置系统,而中职只要求知识够用即可;二是在业务和工作能力方面,中职-本科-专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本科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中职则要求学生具备专门的技术和技能。

    二、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中职-本科-专硕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分阶段独立培养的课程体系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实现“十年一贯制”衔接培养,最终落脚点是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具体包括:通识教育的课程衔接、职业基本模块的课程衔接、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衔接、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模块的衔接。通过这种衔接,可以解决各阶段“各自为政”、课程内容或重复、或脱节的问题,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三层次、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职-本科-专硕衔接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四、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高效完善的衔接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校之间应首先确立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建共管的理念,双方学校之间需加强合作,建立起不同层面的交流沟通机制,包括学校层面、专业部或专业院系层面以及课程负责人层面。双方共同参与招生、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成绩测试、多元评价、转段考核等十年培养的全过程,并在课程衔接、师资提升、技能递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接。

    (二)建立严谨科学的衔接性教育考核机制

    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需完善从中职到本科、本科到专硕的升学制度,实施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试科目上采用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即中职阶段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要进行考核,且要有明确的要求。对与本科阶段学习关系密切的核心课程,其考核要求则要适当提高;二是考试结果采用百分制与学分制相结合。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本科阶段的学习,都将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或考查;三是考试方式上采用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

    (三)建设具备衔接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模式对中职教师在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本质的提升。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校除各自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在岗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在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和产品研发等方面有所提高,落实企业锻炼制度等措施来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中职校各自的师资优势,建立共享的教师资源。

    (四)建设资源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衔接培养过程中,牵头高校和合作中职校均应从能力本位与实际生产运行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新技术的调整和增删,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用任务来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目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修订相关教学内容,共同开发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等适合衔接培养的系列教材。另外,高校和中职校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开放式管理的实训基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中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对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产物,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职教论坛》2019年第12期  作者:叶霞 王志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