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三阶六维”
为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首发”学校之一的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致力于将校企合作从浅层次的就业环节供需合作中跳脱出来,构建产教共融、校企共生的全程化和合作新常态,形成校企合作的“三阶六维”。
一、“人脉式、个案式”阶段的三引、三进
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人脉式、个案式”阶段,校企合作的主要路径是订单合作、企业冠名、实习实训三类,以短期、不规范、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居多。为了打破这一合作瓶颈,学校在该阶段实施“两维路径”。
第一维,落实“三引”工程,即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匠师入课堂。专业团队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考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实训基地实地考察、论证,确定适合专业定位、利于人才培养合作项目。
第二维,落实“三进”机制,即学生进工段、教师进企业、教学进现场。学校与县内外5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激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完善学生进工段的实施方案,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打造仿真型的教学环境,促使教学环境现场化。
二、“联盟式、集约式”阶段的一体、双元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三引、三进”所带来的合作效益与日俱增,校企合作逐步从“学校围着企业转”转变为“企业跟着学校走”。基于此,学校以“联盟式、集约式”为合作方针,探索一体办学、双元协同的合作新维度。
第一维,组建职教集团实现“一体”办学。学校牵头与缙云县电大分校、浙江省晨龙锯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了缙云县职业教育集团。在这一校企合作维度上,学校着力实现物力、人力等多种资源的共享:以缙云职业中专实训场所为基础,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类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实现缙云县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以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为核心,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载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第二维,试点现代学徒制推进“双元”协同。学校先后在锯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两大专业在之前“企业冠名班”基础上,与企业达成协议,共建“现代学徒实习”试点班。试点班采取渐进式培育模式,通过师徒结对,由企业师傅提前介入学生培养,第一阶段由企业师傅协助学生进行“专业认知”;第二阶段由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共导,阶段性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车间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第三阶段由企业师傅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徒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综合实践,由企业完成对学徒的考核,颁发“出师”合格证。
三、“标准化、制度化”阶段的四标、双岗
学校基于人才合作、科研红利、资源互补、效益驱动的合作“刚需”,探索“四标合一、双岗转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拉开了校企合作“标准化、制度化”的大幕。
第一维,“四标”合一钩织“校-企-校”育人模式。“四标”合一是指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毕业标准四大标准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学徒培养的新标准。在此标准的引领下,学校融合了来自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育人资源,形成了“校—企—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维,“双岗”、“转场”创新“循环体验”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好教学岗工作,又能做好经营岗工作,既能胜任技术岗工作,又能胜任研发岗工作的“双岗型”教师,提高教师“双能力”(岗位标准、教学标准的研制能力和市场项目、创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针对教师下企业时间集中暑期、挤占休假时间效率低下的问题,学校提出了“转场”概念。将教师下企业放在学期中间,计划引入大学的实习学生代课,空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永恒话题。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名校建设为契机,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知识看知识,直接瞄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瓶颈”,运用将行业、高校、企业资源整合联系的平台化思维,有效提升产业与专业动态对接机制效能,不断优化校企合作的校本新常态。
(摘编自《职业》2018年第10期 作者:叶人瑛 施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