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企+”的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
由于行业发展迅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滞后行业发展是常见现象,固化在教材上相对静态存在的知识和技能与行业动态发展新情况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问题解决的基点就是要实现专业建设的精准定位和专业建设路径的创新。
一、基于“微企+”构建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的缘起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建设应时而变提出必然需求
随着新职业主义时代的到来,中职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专业建设如何适应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日趋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教师工作室的高期望,对其运作模式提出创新要求
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中职专业建设具有牵引作用。但教师工作室需要自我突破,创新运作模式,探索对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引领助推作用。
(三)后示范校建设的专业品牌化之路,期望在专业高位优质发展上再创新路
后示范校建设时期,专业建设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寻求专业建设从“通式”到“变式”的创新,探索专业建设实施的新路径,以满足打造专业特色、创设校企融合新形式的需求,提升就业质量的“品牌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微企+”构建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的设计
(一)微企与“微企+”概念的界定
“微企”是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本着“共生、共享、共赢”的原则将中职教师工作室建设成既有市场主体功能、又有教学功能的实体组织。“微企+”按微小企业框架组建,基于与企业对接的生产型项目运作,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发挥“微企”集“产、学、教、研、训”的一体化功能,构建中职专业高位优质发展新样式。
“微企+”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微企”工作团队发挥专业所长,融合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力量,以真实的生产型项目为原型,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论将职业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据项目课程的开发原理将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生产组织过程转化为教学实施过程,构建了以生产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模式(图1)。
图1 生产教学转化运作模式
(二)基于构建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及其特点
“微企”输出转化的成果包括“准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对接能力”的教学项目、“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双导双创”教学模式、“过程+绩效”的考核评价。最终,中职学校构建出了“校企交互、顺应需求、动态调整”为一体的专业建设新样式(图2)。
图2 “微企+”专业建设新样式
基于“微企+”构建的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随生产项目的不断引入,专业建设不断循环、向前深入推进,也呈现出4方面的主要特点。
1.专业建设新样式的基石——校企交互、产教协同
专业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引入项目,校企共优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共创教学模式,共评教学成效。校企合作推进项目完成和专业建设。
2.专业建设新样式的抓手——生产与教学对接的“微企”
通过“微企”成功促成“职业情境”和“生产要素”的分析向“学习情境”和“教学要素”的转化。“微企+”的基本架构和顺畅运转,实现了专业建设对接行业、对接项目、对接生产过程、对接项目验收。
3.专业建设新样式的关键——生产项目向教学项目转化的课程建设
“微企+”以生产项目为原型,构建生产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的课程模式。它使得教学与生产行为逻辑的一致、工作过程序列的同步,使专业学习紧贴职业实践,是实现专业高位优质发展的关键。
4.专业建设新样式的要求——建设主体多元互动、建设过程应时而动
专业建设主体不只限于学校与教师,还包括企业、企业师傅、学生。“微企”将专业建设要素间的差异和冲突视为专业的动力和资源。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异、师傅与学校专业教师间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差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差异驱使着各主体间的交互,协同推进专业建设。
三、基于“微企+”构建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的实践路径
(一)校企融合,创变中职教师工作室为“微企”
以“微企”为核心建立技术技能实践事业部、外包服务事业部、创业孵化项目事业部三个部门,以对接不同的生产服务项目,实现不同的教育教学功能。由“微企”调配资源统筹运作项目,发挥“微企”的产、学、教、研、训一体化功能,为整体解决问题提供环境基础。
(二)校企合作,引入“多样化”生产型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洽谈、引项目入工作室等多渠道,引进“多样化”生产型项目。依据项目实施的要求及承载的职业能力不同,可将项目分为三类:一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术,提升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实践项目,由“微企”的技术技能实践事业部牵头负责。如毕业成果展、茶农网店开设的培训项目等。二是旨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企业定制外包服务项目,由“微企”的外包服务事业部牵头负责。如某企业的双十一客服支援项目。三是通过微企孵化的自主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由“微企”的创业孵化项目事业部牵头负责。“微企”组织师生完成不同能力梯度的项目,可以清晰地判断教学效果与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诊断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
(三)校企共研,“开发对接能力”教学项目
引入生产型项目也是有效引进新技术、新知识的途径。校企共研,可以创新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教学项目的新模式,将随项目引入的新技术与知识加工成教学项目或培训包,如双十一活动解读、某商品知识等。
(四)校企定制,重构“动态化”课程体系
学校和企业应站在课程体系结构化设计的角度去审查加工后的教学项目。若随项目带入的新知识、新技术是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掌握的新的核心技术,那么由此开发的教学项目便应补充或替换原有的专业必修课;若随项目带入的新知识、新技术或新平台,是随行业产业变化产生的新细分领域,那么由此开发的多个教学项目便可以重构为一门或几门专门化方向选修课。
(五)校企双创,构建“双导双创”教学模式
“双导双创”即是“双师双导”+“师生双创”。“双师双导”是指聘请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自主创业者担任导师,与学校教师一同组建成为“微企”工作和教学团队,携手进入校企定制项目类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现场教学。“师生双创”是“微企”中的教师与学生组成项目工作团队,在企业导师的协助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运营多样化的生产型项目和创业项目,完成项目交付企业。
(六)校企共评,建立“过程+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微企”的生产型项目源自市场。专业课的教学项目源自生产项目的动态加工,它们能否支持生产型项目的市场化运作,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与之相随的必然是评价方式和标准的变化。因此,教学体系除了要有常规的教学考核之外,还要建立与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相匹配的绩效考核。
(摘编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应旭萍 麻来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