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现代学徒职业教育制度已逐步在全球兴起,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在多个部门协作下实行交替式的职业培训与理论学习,在体制上多元跨界参与,在模式上知识与实操融合,要求在教育、经济、人力、科技、产业、协会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多元跨界网路组织体制,以学习者获得从事并发展职业活动的本领、知识、素养和各项能力为目标,推行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站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有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走在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列,成为比较成功的典范。其主要经验是:在国家法律和条例保障下,多部委多部门形成多元跨界网络组织,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在国家统一教育培训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下,有效开展模块化培训和生产性训练,并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
二、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科技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步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我国现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推行的是在教育部门独家管理下,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制度,现行制度已不适应当今科技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用人需求,必须变革到现代学徒制。
(二)适应人才制度改革的需要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学生实行毕业分配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的转轨,原有由用人单位承担学生职业培训的模式被打破,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的职业培训无处着落,必须变革教育制度到现代学徒制。
三、利益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的构建
多元跨界网络组织体制,是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条件,其它先进国家做法均是在法律约束驱动下而形成。学校应以自身为主导,充分挖掘政府(政)、企业(企)、行业协会(行)、培训机构(培)、学校(校)、学生(生)从事职业教育的利益点,用利益机制驱动代替国外法律约束驱动形成多元跨界网络组织教育体制。
政府和企业尝到甜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已不能满足政府招商引资的人力需求,高端企业的入驻与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大量高质量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苏州健雄技术学院为例,其自本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引进德国精髓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教育,成为高端企业招商引资的招牌,德资工业园从原来的10多家积聚到现在的300多家,并带动500多家民企共同发展,地方财税不断增加,极大地激发了政府和企业参与支持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业和培训机构名利双收。职业教育制度向现代学徒制转变,必须实施培养内容、方案和模式的变革。在学校的主导下,在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下,利益驱动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教育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展有目标、有标准、有课程、有考核体系、有师资团队的职业培训。
(二)“三站互动、分段轮换”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跨界多元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学校可通过自建、共建和合作等方式,以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标准、课程、考核体系和师资团队为重点内容,建设“培训中心站”和“教育企业站”,并与“学校站”教育一起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培养过程中,分阶段在学校站、培训中心站和教育企业站三个教育场所,交替轮换实施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技术,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使他们获取顶岗本领、工作经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成果。具体见图1.
图1 “三站互动 分段轮换”培养模式
(摘编自中国职业教育微信公众号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