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现代职业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但困惑依然存在。说重视是因为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是坚定基础,是坚实保障;说困惑是因为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依然不高,有“惟有读书高”文化传统的影响,更有我们对现代职业教育认识和办学模式实践不足的原因。
一、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职业教育最早就是手艺传授,典型就是学徒制。与知识学习不同,手工技艺的传承难以抽象出原理,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人达到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熟练,也就是技能掌握或经验的感知。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个体劳动变成了工厂生产。学校的班级授课是最能体现工业化效率的教育制度安排,因此职业学校广泛产生并成为工业化社会的标配,而不断复杂化的科学技术也使得职业教育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必须在工作场景中训练,双元制等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学徒制得以延续,在欧洲大陆如德国最早成形。在发展演变中,各国的文化不同,情况也不同,但职业教育双主体的实质未变,培养的人要能直接顶岗上岗。同时,企业进人需要有职前培训,在职人员进一步提高也需要有职后培训。因此,国际上称呼职业教育一般为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
在我国,学徒制也是古就有之。不同的是,新中国早期缺乏大工业化的基础,我们的教育是从扫盲、夜校、成人培训、院系调整等起步的,之后职业教育大致经历了721工人大学、技校、中专大专、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转型、本科高职等多种形态,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模式、实践尚未成熟定型,在层次类型形式架构上还有着不少困惑。
二、职业教育呈现新特征
现代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国际职业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变化。
其一,与高等教育高度交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学生通向社会的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的联结接口,以前其内容、模式、层次相对分明,而现在却大范围地交织在一起,比如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教育?需要理论介入把道理说清楚。
其二,对基础教育要求增强。过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身体技术技能熟练为基础的习惯性反应获得,学会后就不用再过多费脑思考,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操作更加复杂,学习过程不仅是身体的训练,更是脑力的训练。现代技术遵循科学原理,不知原理,技术很难进步,同时技术又是习得的,需要真实环境训练,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成为职业教育基本的育人方式。既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学习年限,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三,形成校内学徒制教学模式。学校需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实训基地,通过自建、政府帮建、企业共建、社会参建等形式,完成规模化的学生实践教学任务。学校仅靠“双师型”教师无法承担这些任务,需要一批来自企业的全职或兼职教师。学校内部开展的学徒制,主要着眼于共性基础或特色教学,许多生产一线的内容还是尽量与企业合作,这就需要政府搭台,构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共同体。学徒制模式在学校、企业的大规模双场景开展,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常态,也就是现代学徒制。
其四,贯穿于终身学习之中。一个人从小就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接受一定的职业倾向、职业意识教育和一般性社会技能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除提高专业能力外也要注重培养相关的工作通用技能,在工作后更是要结合岗位需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成长性工作技能。由此可看出,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学习已经突破了原来狭隘的概念,将伴随人的一生。
三、职业教育的变与不变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始终不变的是,需要通过练习以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熟练,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或在企业中进行练习。而需要改变的是,职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科学原理支撑,需要应对技术技能的迅速变迁而不断学习,需要从面向部分人转为面向人人。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决定了其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的主要是条件反射式或经验式的熟练工作。职业教育的层次特点是由学习者完成学业所需要的受教育年限,即所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的。复杂性上升,受教育年限必然上升,学历层次自然上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
四、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都是直接与社会接口的教育。严格地说,今后每一位青年都必须经过二者之一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重在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重在产品实现。产业的先导靠创新,靠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靠工匠精神,靠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可见,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图上,基础教育是青少年走出家庭、学习生存发展本领的底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通向社会、获得才干的双车道,继续教育是融合工作、提升赋能的营养剂。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教育的民生性方面正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在基础性、全局性、决定性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增值潜能,在先导性上也将形成有力的助攻。
(摘编自教育之弦微信公众号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