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扩招 重庆高职院校转型改革

编辑日期:2020-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面对扩招任务,高职院校是否“接得住”,又能否“消化得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收得下、学得好、出得去”是扩招给高职的新要求,正在倒逼高职转型改革。

    一、扩招不是个轻松的任务

    今年高职扩招的招生群体与去年差别不大。2019年,农民工、新兴职业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非传统生源约52万人,占总扩招人数的近一半。

    全国1423所高职院校,要在今明两年扩招200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地区、学校、专业招生冷热不均;一些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由于年龄偏大,且部分已婚,出于机会成本和费用支出等考量,整体报考意愿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从去年扩招任务的完成情况看,重庆示范校、优质校的占比相对较大,许多学校招生爆满,已经超负荷运转;而经济欠发达、办学条件弱、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的院校,则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尤其是为数众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因为收费标准问题而面临想招而招不到、招不足的尴尬。

    很多职校校长表示,从过去一年的扩招工作中,真切感受到了一些困难:如很多有学习技能需求的劳动者,缺乏对扩招政策和报名渠道的了解;学校因为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尚未做好接收社会生源的充分准备,对生源的学习基础、教学模式的转变存在担忧。

    二、生源不一样,培养标准也要变化

    近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扩招后20余个省市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情况做了分析,发现很多学校以扩招为契机,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创新举措:一是采取弹性学习模式帮助更多社会生源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家庭的关系。二是实行送教入企,根据企业生产规律设计小课程体系,实施“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三是分类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量身定制“选学菜单”,根据学生来源不同、合作企业产业背景不同,实施“一类型一方案”“一企业一方案”“一人一规划”,构建“通用文化课+公共专业课+企业特色课”的课程体系等。

    由于高职招生生源的变化,学校的培养标准也要有所变化。例如,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从2019年开始与重庆科技学院合作开展“3+2”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学院“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两个高职专科专业对口重庆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以满足铁路行业对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填补重庆市本科院校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空白。

    三、力求课堂与工作岗位无缝连接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吉胜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教学在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存在重职轻人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存在重显轻隐的问题,在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轻实的问题,在管理制度和评估上存在重校轻企的问题。面对扩招,高职院校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才能让社会学员“学得好、出得去”。

    为此,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完成了22门课程标准、教学材料、教学资源的开发,推进了教与学、考与评、管与控等方面的理念更新、行为改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轨道交通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双师教师占60%以上。学校建设有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城轨与高铁技术共享实训基地,试点专业的学生共有约一年时间到企业顶(跟)岗实习实训。该校的专业课程标准对接企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企业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以确保毕业生质量更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有职教专家表示,“扩招倒逼高职院校加快转型改革的步伐,高职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快改革,对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对接国家稳企业保就业的目标,激发出新的改革发展动力。”

(摘编自职教圈微信公众号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