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的反思与变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普及,高职大幅度扩招对中职招生与办学形成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大体相当”政策成为很多人实现此愿望的障碍。
一、近10年“大体相当”政策下的职普比变化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近几年,中职规模日益缩减(见图1)。2010—2018年期间,中职招生人数不断下降,2018年中职学校招生数已经减少到559万人,较2010年降幅达到35%,职普比已经很难达到1:1,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图1 2010—2018年中职学校招生数及招生占比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于2017年联合发布《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大体相当”依然是目前较为稳定的政策导向。但实际上,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大体相当”政策已经松动,普高的招生规模明显高于中职。如表1所示,我国部分地区2014—2017年普高招生占比均高于0.5,北京市2017年普高招生占比已超过0.7。
表1 我国部分地区2014—2017年普高招生占比
省份 |
辽宁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东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福建 |
广东 |
海南 |
2017 |
0.674 |
0.735 |
0.645 |
0.614 |
0.678 |
0.582 |
0.609 |
0.584 |
0.642 |
0.655 |
0.555 |
2016 |
0.654 |
0.7 |
0.591 |
0.612 |
0.659 |
0.591 |
0.6 |
0.579 |
0.613 |
0.646 |
0.564 |
2015 |
0.653 |
0.687 |
0.586 |
0.626 |
0.653 |
0.583 |
0.579 |
0.581 |
0.605 |
0.627 |
0.571 |
2014 |
0.658 |
0.649 |
0.64 |
0.631 |
0.637 |
0.577 |
0.563 |
0.584 |
0.597 |
0.626 |
0.556 |
二、“大体相当”政策近年来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需要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
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人才的供给结构要作出相应调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相关数据显示,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级技能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高技能人才在需求上存在缺口。当前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成为新常态下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一步降低了中职的吸引力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就读的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意味着普高毕业生就读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多,因此,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在升学意愿上首选普通高中而排斥中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与日俱增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对中职毕业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压。受此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不断降低。
三、“大体相当”政策的价值与效果反思
(一)实用性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亟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体相当”政策应运而生。可见,“大体相当”政策体现了实用性价值取向,是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实用性功能出发。但依据一次中考分数而将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不同专业,对于自我认知能力不高、对社会的了解比较浅显的初三毕业生来说,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招红线”成为制约学制体系上下贯通的瓶颈
国家层面的“大体相当”政策,促成各市、县制定“中招红线”(即高中招生时划分进入普高与职高的分数线,低于此线绝对不能上任何类型的普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将有助于大规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中招红线”事实上已经成了学制体系中的升学瓶颈,导致初中毕业生向上流动的通道受阻,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难以实现,部分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和民办院校生源不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招录取后报到率低于70%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
四、国际经验下我国高中阶段普职关系的变革
(一)国际上高中阶段普职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职在校生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国际上,许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渐缩小,毕业生直接就业比例不断降低,继续升学比例稳中有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逐渐贯通。从一些成功转型经济体的国家经验来看,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更趋向于中职的扩张,而进入较高经济发展阶段,高中对普通教育的需求更迫切。
21世纪以来,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北美与西欧地区1999年为30.6%,2006年为27.5%;东亚与太平洋地区1999年为42.1%,2006年为32.9%。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近几年中职生人数也在不断减少,1998年中职在学人数占比64.6%,而2016年仅为38%(见图2)。
图2 德国1998、2006和2014—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在学人数比重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规模在日益缩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
2.普职关系呈现出贯通与融合的趋势
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的要求,日本和德国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共同趋势是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一的就业导向,拓宽或打通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通道,加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日本的综合高中采用“普职融通”的方式,形成了广泛多元的课程体系。德国将原先的强制分流加以多方疏通,使之接近较自然的分流方式,通过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让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彼此竞争,由教育需求来引导教育供给,使升学通道更为畅通。
(二)我国高中阶段普职关系的变革
1.重新确立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价值取向
目前的教育内外部环境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差异很大,需要对持续了近40年的“大体相当”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应当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岗位变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初中后分流和确定高中阶段职普规模的重要价值取向。
2.变革高中阶段普职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建构普职融合贯通、中职升入高等教育渠道畅通的教育体制机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要从普职分割的状态中走出来,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贯通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甚至可以在普职之间多次自由选择,使学生可以自愿、自然分流。同时要建构起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的畅通渠道。
第二,建成少而精、高质量、有特色的中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未来会变窄,招生规模会逐步缩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短期内不会消失。这就需要在降低招生规模和减少中职学校数量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集中力量办少而精、优质而有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强中职学校的竞争力、吸引力。同时要提高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其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
第三,从教育理论和国际趋势来看,普职教育的分流应当后延,并逐步形成基于学生自主自愿的自然分流形态。普职分流后延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也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漫长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取消全国统一的“大体相当”政策,由各地区自主确定职普比例。各地对中职生的需求以及中职发展状况差异大,部分地区的一些产业需要中职毕业生,但是不宜要求全国所有地区都实行“大体相当”政策。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民众教育需求和教育规律、教育供给情况,自主确定职普比例。
3.变革高中阶段普职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各地区在尊重实际需求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当地当年职普比例,同时要逐步扩大普高招生人数、降低中职招生人数。
第二阶段(中期),高中阶段招生时不再进行强制性的普职分流,取消“中招红线”,允许初三毕业生自主选择就读普高还是少而精的中职,并可以随时更换,也可以在高一或高二都开展普通教育,并把普职分流延迟到高二或高三,形成自然、自由、畅通的分流型态。
第三阶段(远期),在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市或者在地方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时期,可以考虑把普职分流后移到高等教育阶段,即高中阶段全部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放在高等教育阶段。
(摘编自《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7期 作者:朱新卓 赵宽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