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改革的国际模式与中国选择
我国高中阶段推行的普职“大致相当”政策,对推进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高中教育本身面临变革。教育问题,首先是结构问题。我国高中普职结构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也许,我们能从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些许答案与启示。
一、高中阶段普职结构的国际模式
根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样态和所占比例,把各国高中阶段普职结构的发展模式大体区分为四种:普通教育主导模式、职业教育主导模式、普职大致相当模式和普职一体化模式。
(一)普通教育主导模式
普通教育主导模式,即高中阶段主要以普通教育为主,普通教育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60%及以上,这意味着这一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占比非常有限,甚至完全边缘化。推行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韩国、日本、匈牙利、智利、希腊、新西兰等。在加拿大,职业教育所占比例甚至在10%以下,90%以上的高中生主要进入普通教育接受通识教育,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在美国,职业教育集中在高中后并主要由社区学院来完成,高中阶段并没有分化出专门的、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轨道,高中生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来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另外,阿根廷和爱尔兰,也几乎不提供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二)普职大致相当模式
普职大致相当模式,即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占比基本相当(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占比大概在40~60%之间),属于这一发展模式的国家相对较多,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意大利、挪威、波兰、葡萄牙、英国、土耳其等国(详见图1)。当然,不同时期的比例略有浮动,但基本保持在这一区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主要推行的是普职“大体相当”政策,在此政策推动与政府驱动下,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例基本保持在1∶1左右。近年来,中职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整体上,高中阶段基本保持普职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格局。
图1 OECD国家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占比情况
(三)职业教育主导模式
职业教育主导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占比达到60%及以上,这一发展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奥地利、捷克、芬兰、荷兰、瑞士等(详见图1)。这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又有不同的子模式: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主要基于学校来开展(school based),如捷克、芬兰等;一些国家职业教育的开展则强调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work and school based),又称“双元制”。在瑞士等国,有80%以上的职业教育学生选择双元制学习模式。这些国家之所以保持较高比例的职业教育,除了教育传统的因素之外,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工作世界的紧密结合与无缝对接是其重要原因,职业教育所提供的资格证书被劳动力 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是其最直接的推动力。
(四)普职一体化模式
普职一体化模式,即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同一屋檐”下实施,普职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学校内部“同时提供大学预科课程、职业课程和普通课程供学生选择”。综合高中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样式。1959年,美国教育学家科南特在其专著《今日美国中学》提出中等教育综合化设想后,综合高中开始在美国出现,并在英国等国和地区发展开来,且普职融通的趋势正逐渐从制度融通走向课程整合。综合高中的出现打破了双轨制模式在中等教育领域独霸的局面,对美国乃至世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普职衔接、普职轨道校内转换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高中并没有成为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目前主要在美国和英国推行,我国台湾地区有30%左右的高中为综合高中。
二、普及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改革的道路选择
我国高中阶段一直推行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纲领性文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发展思路。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我国在继续推行普职“大体相当”政策的同时,高中普职结构改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一)从长远来看,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
综观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基本趋势,不难发现,在技术发展缓慢、高中教育未完全普及、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如果高中是其最后学历,那么侧重于发展中职或保持较高的中职比例,无论对增加个体的就业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需求,还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来说,都有其明显的发展优势与现实基础。在以高中教育为最高学历的毕业生中,中职毕业比普高毕业的就业率更高,其失业率和待业率更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高中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提倡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加长,随着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匠精神”的政策导向,意味着高技能人才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未来人才的主导需求,由此,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需求将加大,而直接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需求将有所缩减。事实上,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我国最近几年中职招生比例的逐年下降已经表明了这种发展态势。因此,一方面,建议短期内高中阶段可以继续保持并推进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但从长远来看,适当提高普通教育的比例应成为一种趋向;另一方面,在国家整体上保持高中普职“大体相当”的格局下,可以允许在一定范围,尤其是经济条件较为成熟、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地区,适当增加普通教育的比例。
(二)就可持续发展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对通用技能的培养可适度增加
一般而言,中职会带来更高的就业率但也面临职业转换时的失业风险,而普通教育的即时就业率相对较低,但职业生涯后期的失业风险会更小。因此,就国家层面而言,高中阶段究竟应该更多侧重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其实是对短期更高的就业率和长远的生涯发展进行利弊权衡后作出的战略选择。但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注重对两类教育内在的定位与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增加通用技能的培养,以降低职业教育在后续工作转换中的失业率。不少的研究和一些国家的改革实践都较好地支撑了这一做法。如有学者就指出: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公司,通用能力并不被雇主所重视,但面对技术的急剧变化,雇主开始注重以阅读与计算为核心的通用能力。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甚至发现,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与贡献,其中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和计算能力。因此,中职教育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在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这无论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对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还是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价值。
(摘编自《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刘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