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编辑日期:2020-12-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也将发生转变,即由过去完全的就业导向教育转向职业基础教育,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基础导向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新属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变革升级对职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背景下,技能岗位也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人胜任,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略显不足,职业教育要改变育人理念,从原来仅仅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向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须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教育从专业课建设到公共基础课建设,从“就业导向”转向“基础导向”,不仅是基于提升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导向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衔接职业能力:中职课程要与高职课程有效整合

     我国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缺乏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衔接不畅等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尤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下,如何促进中高职的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1.课程内容要与高职有所区分

    中职的课程内容应以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中职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与高职专业课程紧密对接,渗透到高职的专业课程之中。此外,仅仅用难易程度来区分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依据知识属性再分类,尤其是理论性不强、偏重技能的知识应放入中职课程中,而对于理论性偏强的知识内容则应放在高职课程中。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理应以职业能力作为开发依据,将中高职课程纳入统一课程体系中。

   2.明确课程内容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学习水平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映。目前,中职课程对教学目标较为重视,但教学目标是在教学前预设的理想目标,不能反映学生学成之后达到了何种水平等级。我国中高职课程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其关键就在于忽略学习水平的制定,中职和高职的同一门课程,其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应在课程之间划分出一条学习水平线,中职学生和高职生应依据学习水平要求进行学习。

    (二)夯实知识基础:促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机融通

    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其所学的课程知识。在课程分类上,中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因此,其教学应包含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公共基础知识是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既包括人文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涉及劳动教育、体育健康、艺术等其他知识。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专业知识的主体,技术理论知识的作用在于促进对技术的理解。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将技术实践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技术知识来说,不能将其机械地拆分成“为什么”和“怎么做”两部分,由于技术知识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完成具体任务,因此教学不能脱离情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建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而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也应注意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促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机融通,加强学生的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三)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采取多元评价为主体、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学生学业评价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某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关注学生是否建立起一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长期性的,职业人才从新手到专家需要长期的实践学习才能成长。第三,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差异的,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也要关注其职业意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升学或就业的选择。

    三、基础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抓手

    (一)以新课程标准引领改革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正式由教学大纲阶段过渡到课程标准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任 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等六部分,由原来的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的传授以及结果性评价转移到重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以及过程性评价上来。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以新教材建设服务中职课堂

   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管理职责、教材规划、教材编写、出版与发行、选用和使用、服务与保障、评价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新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还不完善,同质化、低质量的教材充斥市场,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教材建设上,应组织资历深、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团队编写教材,提升教材的编写质量、创新教材的使用形式、完善教材的监督评价机制。

    (三)以教师教育培训协助教师成长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也应及时推进教师教育工作,使教师能在思想上与改革思路保持同步。首先,学校管理层要转变办学理念,将公共基础课摆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潜力;其次,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定位,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内涵,提升自我认同感,主动学习并接纳新思想、新观点,推动中职课程改革;最后,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协同科研、攻克教学难题,帮助教师成长。

(摘编自《职教论坛》2020年第9期  作者:余韵 徐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