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孙: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 而不能规定

编辑日期:2019-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丁石孙先生任教四十余年,他说:“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有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喜欢钻研一些问题,不喜欢广泛地吸纳;有的人却喜欢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博采众长;学习过程中有的人领悟得快一点,有的人领悟得慢一点。但很难说,哪一种人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而不能规定。如同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学校也是大规模生产,但学校输出的是人,因此不要管得特别死,要有较大的活动余地。这是培养人才和繁荣学术非常重要的条件。”

    学生们很喜欢和丁石孙先生谈话,因此丁石孙先生尽量把自己的个人体会,把自己的成长道路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参考。他说:“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遇,但每个人在机遇面前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我们认为这些选择都来自于自己的主观愿望但是当你对生活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你就会发现外界的客观因素其实对你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超过了个人的主观因素。所以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讲,不要以为你现在学的是数学,就会干一辈子。很多时候,时间环境发生了变化,你就不得不随之变化。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个人努力与时代需要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只有在整个时代获得发展的大前提下个人的充分发展才更具备条件与可能。

    关于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丁石孙先生觉得是它的“大规模”。“大规模”的教育有点像大生产,可是人不是产品,培养人是不应该用一个模式的,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处在大规模生产式的教育体制下,你怎么才能做到既有统一的规则,又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呢?尤其是对小孩,搞得不好有些人可能就被“淘汰”了。他以自己为例说:“我是搞数学的。可是一直到高中,我的数学题大都没做过,平面几何题也都是抄的。那时我从来没想过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才能,老师也不认为我会成为数学家,以我高中的成绩,我根本就进不了数学系。可是后来,我也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就开窍了。这并不是说我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想用我的例子说明,一个人很难仅从年少时的表现就确定今后的道路。我现在70多岁了,回过头来看人生很多事情你想事先都设计好是不可能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得越多想得越周到创造性就越少。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经常谈论,说有些国家培养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创造力比我们的学生强。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不能太绝对,我们的学生不一定就不如人家。但是我们的学生想得太多设计得太多总想把什么都安排好却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国外的学生有什么比我们优越的话,我想,还在于他们有比较多的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而我们的学生几乎不能选择什么,甚至你什么时候该念什么都被设计好了。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是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创造性怎样培养的问题好好分析、探讨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千万不可又因为过分的设计而走向歧途。

    丁石孙认为科学与民主兼容并包求同存异都是北大精神”,但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发展。这是北大的精神,也是真正的人的精神,更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贯彻的精神。

(摘编自中华好学者微信公众号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