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
一、理想课堂的“六维度”
一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发。我主张,在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1/2。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 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三是自由度,即我们在学习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现在有些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幽默、欢声笑语和神采飞扬。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将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当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进一步舒展与绽放,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则是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一)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
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教学框架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规范课堂,它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第一是教师备课阶段对教材和学生的解读。
第二是确定教学目标,将其分为三类目标:A类是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是核心目标,课堂教学重点要教学的内容;C类是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即思想、情感、价值等,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
第三是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
第四是有严谨的教学板块,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将课堂清晰地划分为若干板块,注明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需要的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真正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列出学生的学习清单。
第五是教学反思。这个框架的基本流程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目标—策略—评估”的教学基本过程,但在两个地方有所创新:一是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以精确目标为课堂教学统帅;二是流程从备课开始,全程确保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其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这里的“知识”,不只是教材上的知识,更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堆砌的静态知识,而是在不同背景下的动态知识;这里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这里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探索,不仅习得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深入对话。通过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学生被兴趣指引,被乐趣激发,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成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
(三)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其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如果说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更多地与知识有关,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更多地与生活、生命相融。
在第三重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并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内化为师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此处的“共鸣”,既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体验,又有面对伟大事物产生的共鸣。这个阶段的理想课堂,从知识的丰收转换为生活的丰富、生命的丰盈。这种转换是在人拥有知识、习得技能之后,通过回望、反思、顿悟而得以实现的。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及其背景的复现,而且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教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
六维度和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如今,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课堂的时空越来越广阔,课堂的个性越来越强。构筑理想课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一直在路上。
(摘编自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