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微:民办学校在颠覆中的办学谋局

编辑日期:2019-12-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教育在颠覆中是不争的事实

    (一)世界一流大学录取规则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向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叫《力挽狂澜》的报告。该报告是基于二战以后哈佛大学学生录取分数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华丽,特长越来越明显,但却没有出现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与此同时辍学者和自杀者数量却呈上升趋势。

    这个报告里面有三个关键点,学生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不是一个真正眼中有爱,有情怀的人?学生成绩的获取是靠自身的努力,还是借助于过多资源的嫁接?哈佛大学在面对学生入学资质的问题上,有了更为理性的判断:成绩是次要的,素质更重要,情绪、格局则是最重要的。

    此外,美国有一批名校不用分数界定优秀者、中等者、普通者,而认为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看重孩子学习过程中参与了什么活动,在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真实感悟、体验和见解。

    从世界趋势来看,拼分数实际上已经OUT。我们要拼的是素质,是孩子的基本能力,以及体现在学习过程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素养的提升,眼界和见识的开拓,这才是一个面向世界一流大学要积极准备的学习策略。

    (二)学校的形态在颠覆中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先生在华人世界里第一次提出这样的概念,“传统的学校正在走向消亡,替代它的将是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更注重个性化学习。学习是一个开放体,应注重过程化评价。在学习过程当中,怎么样有效地发声是评价的开始,而不在于把题目做好,得到100分。

    (三)学习的样态在颠覆中

    华东师大名誉教授贝磊先生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影子教育”。什么是影子教育?我们过去没有很看重它,把它看做一种边缘化的培训活动。贝磊先生认为培训活动也是教育的一个类别,是校外学习活动的延伸。影子教育既是一个产业现象,也是一个全球现象;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是学校教育的异化。家长要形成两个认识:第一,让孩子培训不仅仅是中国人在玩,美国人也在玩;第二,让孩子培训一定注意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进行,否则也可能让孩子受到更大的教育伤害。

    (四)工具平台在颠覆中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借力学校大脑,学校大脑让孩子有数据支撑,一个现代的孩子必须有数据支撑。

    二、教育具有双重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浪潮》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事实。教育就是具有双重性,什么样的双重性,请大家看网评。网评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感谢某人,请做他孩子的老师,教给他孩子积极的正能量;如果你要想报复某人,也做他孩子的老师,让这个孩子从此走进万丈深渊。

    通过这部电影,教育的魔力太大了,它可以让你成为天使,也可以让你成为魔鬼。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好的教育不仅仅是选择好的学校,更重要的是选择好的教育模式,选择好的教师,选择好的教育伙伴。

    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如果教育不面向未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以海亮外国语学校为例,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学校即世界,学习即生活,教育即未来。

    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一生一课表”,即一个学生一张课表,私人定制。我们推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四大系列课程,推出1000门选修课,让孩子们在课程的海洋里面翱游。

    我们的第二个做法是学校无围墙,把来自世界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进来,目前海亮拥有21个国家101位外籍教师。我们把孩子送出去,2018年有32个团,1750多位学生,走过20个国家。这是一所没有年级和班级的学校,是一所人皆为师的学校,是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

    我们的第三个做法是成长学院制。让孩子基于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自己的学习发展中去。有自然学院,让孩子感受大自然;有海洋学院,让孩子感觉海洋之宽广;有天空学院,让孩子放飞自我。

    最后,教育就像是老鼠走迷宫,老鼠自己走不出去,他们在一起开会,通过叠罗汉看清迷宫结构,共同努力走出迷路。学校是老鼠,家长也是老鼠,双方共同托起孩子,让他们看到人生的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微信公众号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