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变迁、成就与启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这70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系列重大政策,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从数量的外延化发展到质量的内涵式提升。高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素质大幅提升、教师结构深层优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师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变迁
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变迁,可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一)政策初建时期:1949-1978年
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质量不高。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阶段后,高校教师队伍数量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这一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要集中于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充足教师。二是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师质量。三是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培养数量充足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停滞甚至是倒退,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策转型时期: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成为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国家从三个方面加强了这个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教师荣誉制度。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二是规范高校教师工作量管理和改革职称制度。1978年到1992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布多部政策文件,从法规和制度层面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高校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制度。1978年到1992年间,各部委颁布关于教师国际交流、访学的相关政策文件20余部。出国留学、交流政策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我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截至1991年,先后有五万多名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在经济、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政策深化时期:1992-2012年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跨世纪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强了高校教师队伍体系的建设。一是法制化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保障了教师依法治教、依法维权的法制化进程。并从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等多个环节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高校教师素质体系建设。教育部1999年颁布《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世纪的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战略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为高等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发挥好教师作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高校教师师德体系建设。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颁布实施,全国模范教师评选、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等师德师风表彰和宣传活动陆续推广。随着师德师风建设的推进,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四)政策体系形成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要聚焦于培养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落实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工作,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2012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制定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教师队伍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立起目标清晰,分层次、多维度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出台的系列重大政策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队伍结构全面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学校教师数量大幅增加,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截至201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6332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0891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90184人,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43%。高校教师学历结构有较大提升,1633248名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9797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96302人,占到高校专任教师数的61%。
(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2012年,国家启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18年度有195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989年国家启动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8年共有135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6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50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99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奉献,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黄大年、曲建武、林崇德、李德威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教育部随之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对促进高校汇聚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优秀教师团队,促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度,有148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1人入选“讲座教授”,264人入选“青年学者”,有113个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
(四)教师培养体系不断健全
1952年,《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部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明确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开展教师荣誉制度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岗位的社会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师岗位的社会地位。1996年印发《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培训系统建设。2014年制定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多样化、开放式和综合化的教师培育体系,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教师政策的发展为新时代教师政策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历史经验,对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教育规律相契合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具有现实指导力。
(一)加强高校教师政策顶层设计
政策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特点,因此高校教师政策的构建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指导性和战略性。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召开,到1999年《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教师领域的革新和创新性发展都是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开始的,是党和政府全局性战略部署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激励要件,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1978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下发《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不断规范教师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高校开始尝试建立职称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分离。2000年,《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职称评审权下放到了学校,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办学自主权。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进一步激发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活力。职称制度的改革在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要以职称制度改革为抓手,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建立起以师德、能力、教育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
(三)健全高校教师荣誉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荣誉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制度的设立,在全国范围内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新时代要继续探索推进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对教师荣誉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整合较为分散的荣誉奖项,系统布局,推进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完善和深入发展。
(四)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体系
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2014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出高校师德7条红线,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将师德建设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系列师德制度文件的颁布实现了师德体系由理论向实践,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向。新时代高校师德体系建设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要立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教师专业活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7期 作者:韩俊兰 刘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