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节选)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是把握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是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是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四是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与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