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之声
一、关于高等教育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坚持央地联动、输造结合,着力解决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中央层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统筹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地方层面,要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把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中来考虑。要强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制度供给,加大优质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重点扶持。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错位发展,着力解决类型层次结构不适应问题。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必须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人才需求变化,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高校的类型层次应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形成梯度、对接需求。既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要发展应用型大学,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要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从同型竞争走向错位发展。
三是坚持动态调整、突出特色,着力解决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高校要坚持有选择性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建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坚持强化高点,培育重点,扶持增长点,避免学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碎片化”,克服功利性和“多而散”。尤其要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做实,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
(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涛:建立健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
高校应探索振兴乡村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体系布局,积极探索耕读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创新,使乡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新的增长点。将高校为乡村振兴的贡献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升继续教育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乡村教育的能力,探索学分、学力互认等政策创新途径,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三)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促进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
高等教育交流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并且提出了多项任务和措施。例如“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等等。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框架下,积极推动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四)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大学毕业生就业体检档案应实现共享
“十四五”期间,每年走向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将高达八九百万人。在步入职场前,高校毕业生体检成了规定动作,存在大量求职不同单位岗位需重复体检的现象,建议建立“一检制”毕业生就业体检档案共享机制,实现毕业生就业体检报告认定标准化体系。
二、关于民办教育
(一)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进一步明确对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
进一步明确对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尤其期待在多元化投资办学、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教师引进流动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政策,引导各类办学主体依法、规范、诚信办学。
(二)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
基于民办教育“品质致胜”的意识和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我国约有20%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而民办教育基本不占用公共财政资金,却为社会承担了近五分之一的公共教育服务),建议在政策执行层面,对民办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因城施策”,允许县区级政府结合本地民办学校宏观布局与品质升级需求,合理控制民办学校比例;支持民营企业兴办应用型高校,鼓励民办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宽容对待带有强烈改革色彩的民办教育新模式
一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分门别类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二是要始终坚持支持和规范并重的政策导向,平衡好支持和规范的力度,以支持引领规范,特别是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纠正规范措施层层加码的倾向。三是要对一些带有强烈改革色彩的新模式,在确保教育主权、意识形态、资金等主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宽容对待,以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教育。四是要完善民办教育治理,提高监管行政层级,推进民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启动“国家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工程”
一是要启动“国家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工程”,落实“扶优、扶特、扶新”的支持政策;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给予民办高校办学部分经费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高校的认证标准,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参照公办高校的标准和比例,纳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放宽学位授权标准,鼓励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民办高校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的标准参照西部地区高校、民族高校的标准予以调整,引导和支持民办高校举办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四是要进一步放宽聘用的企业导师在高校参加职称评审的条件和标准,并制定其职称评定的具体要求和流程,确保聘用的企业导师参加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的科学化、合理化。
(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西京学院校长任芳:关注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建议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让民办学校教师真正有尊严、有地位、有归属;加快完善政府与学校、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尽快出台专门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与配套措施,采取切实措施,支持非营利民办学校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面落实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办学政策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在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偏差、滞后和削弱的情况。因此,建议中央从完善和强化政策落实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着力在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和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政策落实力度,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七)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加快民办本科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树立教育只分质量不分身份的观念,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打造特色等方针。二是加大扶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地位同等的职业本科院校酌情给予一定财政补助,用以打造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对民办在校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助学补助金,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和保障。三是改革创新,保障民办师资建设。出台更多改革政策,逐步落实职业本科试点民办高校教师与其他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帮助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鼓励支持试点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高级人才互相兼职,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互融,教师与工程师互通等。四是完善配套,提升能力培养水平。
(八)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与审批管理
建议将在线教育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同时明确其属于教育新业态,监管上要包容、审慎,并在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三、关于医学教育
(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构建新时代国家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
医学教育应重视质量而非数量,要加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医学科技创新战略层级,立足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全国优势资源,完善体系架构,引领、统筹医学科技发展全局。此外,要为医疗工作者构建良好的职业前景,应从提升医生职业荣誉感、调整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完善医疗人力资源结构,建立规范化培训制度等方面着力。
(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蔡秀军:高校附属医院应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
高校附属医院要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有用的人才,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更需要为公共卫生领域大力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复合交叉型人才。此外,在专业学科的设置上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多学科交叉,在医、工、信合作领域探路,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临床。
(三)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改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
建立新的“5+3”一体化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从应试转向科研、临床。建立更合理的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建议培养合格、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让医学生不再每日为考试担忧,专注生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解读:“十四五”期间,需紧密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推动各级各类高校“百花齐放”。在高等教育方面,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一要调整优化类型结构,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谋划布局,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二要调整优化层次结构,适当调整专本研招生层次结构,提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三要调整优化地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四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民办教育方面,要坚持分类发展、争创一流。目前,国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对于民办教育而言,分类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新的发展契机,在紧抓质量建设的同时,突出特色是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如何顺势而为、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是民办教育未来发展需要突破之处。在医学教育方面,要严把质量关,探索融合发展。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加强医学教育与科技创新、医疗产业的融合,提升医学技术与健康服务水平。
(综合参考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