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观点
博鳌观点
一、全球面临的三大变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出指出,目前全球正面临着多个重大变局,它们相互交织,每一个都是实现更美好未来的契机。
一是从深度衰退向经济复苏的转变。最新预测显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6%,2022年则为4.4%。但在国家之间和各国国内经济前景正出现分化的趋势,需要继续为脆弱的家庭和有生存能力的企业提供支持。随着复苏逐步企稳,政府可以逐步缩减支持计划,但同时也需要扩大定向招聘补贴和再培训新技能培养项目。
二是因疫情加快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在推动数字化经济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样的数字引擎也正推动着其他新兴市场的发展。从占GDP的比重来看,信息通信部门规模最大的30个经济体中,有13个是新兴经济体,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一机会,各国政府应该增强公共投资,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性,提高劳动力生产率。
三是全球转向低碳和稳健的经济增长。为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绿色投资可以起到一石四鸟的功效,对民众、环境、增长和就业都大有裨益。相关分析显示,如能协调推动绿色基建投资,加上碳定价,在未来十五年内,每年全球GDP将提高0.7%,同时将创造数百万计的就业机会。
二、亚洲经济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亚洲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但经济表现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表示,从贸易跟投资方面来看,亚洲货物贸易量虽然下降了7%,但是中国却增长了2.3%。此外,整个亚洲吸引外资的情况虽然下降了4%,但是在全球的直接投资下降水平为40%的大背景下,亚洲的4%可以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疫情的冲击对于数字经济来说是巨大的推动力
张宇燕表示,通过这次疫情冲击,大量的新的形态开始出现,如远程在线办公、远程教育等。这次疫情的冲击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推动力量,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依靠网络,数字经济很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亚洲区域经济安排推进将会对未来亚洲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11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计算,从今年到2030年期间,RCEP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每年大概1860亿美元,对各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是0.2个百分点,所以亚洲在区域贸易安排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中国和韩国领导人都表示要积极地考虑参与到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项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安排中,中日韩的自贸区协定也在不断推进。
(四)外资在向中国集聚
亚洲的工厂指数是衡量亚洲的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标准,如果产业链离开亚洲,很多商品不会在中国生产而是在其他地方生产。亚洲需要生产22种全世界贸易量最大的零部件,其中18种产地都在中国。所以,产业链不仅没有离开亚洲,而且还在进一步增强。
亚洲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在未来的20年后,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然而现在由于一些制度的原因,亚洲的金融市场相对狭小。但是,在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中,亚洲国家可以占据6个席位。排在前十的主要的结算货品包括日元、人民币、港元、新加坡元、泰铢等。
三、“内外兼修”,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表示,新发展格局下要把握好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深化改革五大关键。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参与国际大循环不可或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尽管内循环很重要,但是这必须有外循环的支持。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利于促进循环沟通、互通有无。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市场,需要外循环推进消费市场的增长。二是有利于推进全面竞争。当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推动劳动力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竞争,让国内外竞争共存,从而推进中国企业面向全球竞争,推动中国提高劳动力走向高速阶段。三是外循环决定了中国对世界合作的基调和态度。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外循环决定了中国必须不断改革开放,把自己融入世界,融入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和发展之中。
(三)多方发力助力双循环
中国宏泰发展集团执行总裁杨允表示,双循环是一种新发展体系,是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核心框架,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最主要一步。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底盘,是对外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循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传动轴。
四、“一带一路”可持续融资的关键与前景
(一)可持续融资的四大关键
在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看来,关于“一带一路”可持续融资问题,有四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即发展造血、把握适度、来源多样、投融共赢。
发展造血指的是在项目建设上要重点支持有利于东道国造血功能的项目,以可持续发展来保障融资的可持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融资,主要还是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电力、工业等行业的建设。资金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融资可持续的一个基础。
把握适度意味着需要根据经济规模、发展阶段、未来潜力等因素开展融资,不超越东道国发展的阶段和财力承受能力,融资的规模要适度,融资的节奏也要适度。
来源多样不仅指资金来源要多样化,融资方式也要多样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资金需求,必须广泛地动员多方面的资金开展投融资合作,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不同建设项目资金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必须综合发挥信贷、融资、债券、贸易、金融等多种融资方式,根据项目实际特点来灵活设计融资方式、方案。
投融共赢指资金的融入方需要通过项目建设获取经济社会收益,而资金融出方也要获得资金安全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投入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共鸣,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重视对相关国家和项目的投入。
(二)“一带一路”增长前景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概括道,下一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考虑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燃气、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高效清洁和卫生的可再生能源,并与传统能源企业密切结合,在各国开展适应当地发展需求且具备更优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的能源投资合作项目。
第二,鼓励企业高标准开展境外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推进绿色施工,注重采用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妥善处理好项目与当地居民、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三,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对外投资合作全过程中,鼓励企业开展境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绿色创新,打造中国建造的绿色品牌。
五、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一)开拓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表示,大湾区内各城市和特区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规划,错位发展,互补共赢。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走向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协调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二)大湾区资本具有领先优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认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都是资本跟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资本的密集性,只有在资金非常丰富的地区,这种产业才有发展的土壤,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是具有优势的。要把大湾区各个地方在新兴产业的优势,按照各个地方的人才、资本、制造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三)创新思想有助大湾区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认为,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要有创新的思想和勇气,要有大胸怀、大决心。同时,地区的发展政策一定要有协调,再布局产业,发挥各地区的地域、市场、生产优势,发挥出湾区发展的整体效益。
六、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治理
(一)融合创新,跨越边界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两大日益明显的趋势:一是越来越多技术突破是融合创新,即算法、算力和数据等要素的综合应用,技术和产业越来越深度地融合。二是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应用门槛却越来越降低,也将推进人工智能更快应用。
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强调了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出,科学是跨界的合作,不同国家最好的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大小公司之间的边界也能够被跨越,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沟通效率。
(二)从简单到复杂,赋能应用
展望未来5至10年,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则看到了“一正一反”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指,我们可以充分应用过去65年的技术红利,在各行业推进人工智能的落地,所以未来5至10年是人工智能非常大的红利变现期。而挑战是指,现在所有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框架,并没有突破过去六十多年积累的技术体系。
(三)了解人工智能,为未来准备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提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阶段,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普适性的课程。人工智能的实践 方面,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连的时代,语音一定是最方便的入口,未来人和机器、机器人和机器之间通过语音形成非常好的互动,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应用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推广,减少数字鸿沟。
七、数字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经济的机遇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数字经济的机遇非常值得期待,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跟消费者相关的数字经济还将大量发展;二是工业互联或者产业互联网,生产环节和消费更好地结合;三是为了消费、为了产业互联网能够落地,需要做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这次疫情是非常好的触发器,催生出巨大的需求和流量,线上教育、线上培训、线上办公、生鲜电商等等,成为新的数字化的高潮。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变局与挑战
迈克尔·斯宾塞认为,对西方国家而言,数字经济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还没有在技能方面做好准备,这种状况会阻碍经济复苏和增长。其次是在监管领域,第三个挑战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
费博瑞表示,数字化实际上是颠覆未来消费的核心,其中有两个特别大的挑战。一是要保持住创新的基因,要根据现实不断地进行调整。二是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实现梦想,在美和技术之间建立起一个连接。
(三)数字经济治理不能“一刀切”,要有共识的机制
随着数字经济在各个场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治理问题也不断涌现。李稻葵建议,国家层面应成立数字经济监管与发展委员会,重点放在发展,而不是监管。他指出,数字经济是新事物,应该拥抱它、接受它。
八、乘风破浪的网红经济
经济学家、前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表示,网红经济不仅带来了流量、个人品牌的提升,而且为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了“破圈”效应。互联网打破了很多隔阂,让地域受限、年龄受限、时间受限、社交半径受限的人打破界限,以一个非常低的价格,接受以前不敢想象的教育。
谦寻控股集团电商主播薇娅从自身的角度对“破圈”进行了说明,她认为,提到直播,讲得比较多的是红人经济。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信任,一个是价值。主播是一个桥梁,需要连接消费者和商家,并且要基于信任找到价值。对于如何找到流量的价值,薇娅表示,要把流量用在乡村振兴、新品牌的孵化、带动线上线下的经济,助力复工复产这方面上。
九、解码消费趋势
Talking Data创始人兼CEO崔晓波表示,整个疫情对消费品冲击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阶段性的爆发性,这期间游戏公司、直播、短视频等线上服务类成为了明显的受益者。第二类则是习惯养成型的培养。生鲜、美妆、日化、食品饮料等快消品需求自疫情期间明显地增加,而在线教育则是一个反面案例,尽管所有在线教育公司短期得到非常大的增长,但实际上从疫情之后来看,由于其产品服务体验跟不上,导致群众期望值的下降,反倒对行业产生加速下滑趋势,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此外,崔晓波提到了新流量这一话题。他认为新流量的产生对整个新消费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去年短视频的爆发,包括直播这一现象级事物的出现,核心是精准的目标群体。向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销售,能够让爆品出圈这一现象变得可实现。他总结到,目前的消费现象是可持续的,至少维持五到十年的周期。
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积极应对老龄化
(一)后疫情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思维的变革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会主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各国需要利用一些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来弥补经济活动和适龄人口的不足,以推动包括生产、流通等在内的工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
(二)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一条必定要走的路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提出,基于我国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是一条必定要走的路。国际上之所以普遍利用国家、单位、个人等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因为这个可持续性是比较高,并且具有对风险的可控性。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是对个人来说,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制度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加强建设。不管是在医疗保障还是在养老保障,需要更平衡、更充分地去发展,使养老保险体系能够满足个人多样化的需求。
(三)养老不只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产业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问题,标志着中国的养老服务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青岛市副市长栾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统筹三种不同的养老模式,也就是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要融合发展、统筹发展;二是要完善基本的养老体系,也就是普惠体系,政府要做好兜底服务;三是要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注重市场化的因素。
解读: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共分为“解读中国”“把握世界变局和亚洲的发展大势”“‘一带一路’合作”“拥抱产业变革”“与新技术共舞”和“共享发展”等6个板块,涉及数字货币、减贫、自贸港、知识产权、人工智能、老龄化、5G、碳中和、粮食安全、新基建、WTO改革、双循环、大湾区、新冠疫苗、网红、供应链等多个热门话题。论坛推出《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两大报告,报告认为,今年亚洲经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亚洲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复苏的重要引擎。亚洲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下,亚洲仍在快速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一系列重要多双边经贸合作安排的达成,有力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亚洲力量。
(综合摘编自: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政府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