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标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并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一、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一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二是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势专业;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
三是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二、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鼓励学习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二是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三是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三、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一是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
二是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
三是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实施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三是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
四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
五、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一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
二是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涉外行业组织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境外培训计划。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拓展办学内涵。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六、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省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干部队伍,落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职业学校党建工作。
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各地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大技术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