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

编辑日期:2021-01-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关注的重要一环。然而,劳动教育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现状一直不容乐观。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是促进人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从定义上看,首先,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现实目标在于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人;其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明确的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和劳动方法;最后,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紧密相连,尤其是与智育和体育的联系极为密切。

    具体到高校劳动教育,我们还必须考虑高等教育这一层级教育的特殊性。根据传统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很显然,高校劳动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

    二、本体论:高校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脑力)劳动

    高校劳动教育,其有效开展还必须观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及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首先,高等教育是围绕高深知识进行的专业教育活动,其知识材料的高深性和高等性,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与规格统一起来。

    从高深性(学术性)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体力劳动教育层面,而更应该指向脑力劳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运用智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专业性来看,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门槛较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因而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还必须观照各个学科专业的特性,既要设置一般的、普适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又要设置符合学科基本素养养成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从应用性和实践性来看,高等教育不仅要研究和生产高深知识,还要对高深知识和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价值论:高校劳动教育兼具教育价值和劳动价值双重功用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必然具备教育价值的意涵。从教育价值来看,它包括教育的个体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恰好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彰显其个体教育价值和社会教育功用:一是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调动大学生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继续坚持并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破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加强大学生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水平,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周期性。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还必然具备劳动的价值指涉。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革新,劳动不仅仅体现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更多地指向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从劳动的价值维度来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不能仅体现为体力类的物质生产性劳动,应更多地指向运用脑力和智能科技等现代工具进行的脑力类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且后者理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价值所在。

    四、方法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策略多元统一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考虑到高等教育知识材料的高深性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劳动的本真,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并辅之以恰当的劳动教育方法。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安排应当多元、引人入胜,具体包括:

    生活性劳动教育——这是最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旨在通过正式的课程设置和非正式的集体活动安排,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独立人格和生活能力。

    生产性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体验物质生产性劳动,培养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验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再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创造价值。

    创造性劳动教育——这是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安排的关键与核心,也是与其他阶段劳动教育内容设计的最本质区别,即强调高等教育的高深性,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培养及挖掘。

    服务性劳动教育——既包括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性活动,又包括具有专业性质的服务性劳动,让大学生提前感知服务性劳动的魅力。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以正式课程为主要依托,具体课程设置必须包括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多个模块。为此,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明确,并通过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及其主要教育内容”。

    再次,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劳动教育的方法策略应有所区别。具体而言,应用型大学的劳动教育方法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专业性的服务劳动能力),其有效途径包括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劳动教育方法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是物质生产性劳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其有效途径包括实习实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

    最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还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轮智能技术同向而行,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育人价值。

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发挥高校、社会、企业、个体等利益主体的作用,强调对大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教育的启蒙、熏陶和训练。但劳动教育如何有效贯彻实施,还需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审慎为之,否则就可能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窠臼。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  作者:张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