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士学位结构40年演进逻辑

编辑日期:2021-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学士学位结构与本科人才培养结构是相对应的,其演变过程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本科人才培养是如何变革调整的。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中国正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士学位结构也必然产生重大变革调整。

   一、中国学士学位结构动态演变的发展特征

  (一)纵向延伸:学士学位结构的体系化

  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国务院批准创立后,1988-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相继颁布相关政策,对高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做了详细规定。1998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4所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并对符合要求标准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授予做了明确规定。至此,中国形成了多渠道、多途径的学士学位申请制度,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构成的体系化学士学位基本结构。

  (二)横向发展:学士学位结构的层级化

  1987年,《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的颁布使高校新增第二学士学位设置。1996年,国务院颁布《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形成了本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行的局面。2019年,教育部取消第二学士学位,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而后2020年教育部发文,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废而又立”。因此,学士学位类型由单一走向多元,结构朝着层级化方向演变,逐渐形成以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为核心,本科学术学位向专业学位,“单学位”向“双学位”即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层级化延展的发展过程。

  (三)对外扩展:学士学位结构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后,学士学位制度改革凸显出与国际学位制度接轨的特征,学位委员会授予来华留学生学士学位、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授予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学士学位重要类型。

   二、中国学士学位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学士学位结构发展的逻辑起点:培养什么人

  受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影响,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走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过程中,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实现了从培养“精英人才”向“大众化人才”的转变,从研究高深学问的自由主义精英价值取向向倡导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转变。学士学位架构也从以学术为标识转变为以多元为标识,学士学位覆盖面扩大、类型不断分化拓宽,逐渐走向成熟且趋于多元发展。

  (二)学士学位结构演变的逻辑主线:人才培养结构的动态调整

   1.学士学位类型结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打破以往的办学模式和发展形势,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独立学院等新形式的本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改革突破力量。多元化学士学位授予格局形成并初具规模,学士学位结构从只涵盖职前教育扩展到职后教育范围。

   社会分工细化、知识经济转型和产业行业升级对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从事专门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按照以往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单一学士学位制度所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无法满足其需求,致使高校越发重视多样类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在原有学术型学位的基础上增设了专业型学位。由此,中国学士学位类型结构由最初单一以学术学位为主,发展成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行。

   2.学位点学科专业结构

   从1980年学位条例颁发至今,国家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2020年相继颁布了五个版本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五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调整基本与社会转型的步伐一致,专业设置理念走向社会本位的变迁路径。市场参与成为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更新的重要推手,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与学科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已然成为大学学科专业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外在动力。

表1:五个版本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比较

1987年

 

合计

工科

理科

文科

林科

农科

医科

师范

 

 

 

 

 

数量

644

204

70

214

20

55

57

22

 

 

 

 

 

百分比

100

31.68

10.87

33.23

3.11

8.54

8.85

3.42

 

 

 

 

 

1993年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数量

504

9

31

19

13

106

13

55

181

40

37

 

 

百分比

100

1.79

6.15

3.77

2.58

21.03

2.58

10.91

95.91

7.94

7.34

 

 

1998年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数量

249

3

4

12

9

66

5

30

70

16

16

18

 

百分比

100

1.2

1.61

4.82

3.614

26.51

2.01

12.05

28.11

6.43

6.43

7.23

 

2012年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数量

506

4

17

32

16

76

6

36

169

27

44

46

33

百分比

100

0.79

3.36

6.32

3.16

15.02

1.19

7.11

33.40

5.34

8.70

9.09

6.52

2020年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数量

703

4

23

44

25

123

7

42

232

38

58

59

48

百分比

100

0.57

3.27

6.26

3.58

17.50

0.99

5.97

33.00

5.41

8.25

8.39

6.83

 

   (三)学士学位结构优化的逻辑归宿: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本科学士学位教育作为三级学位教育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且处于基础地位的人才培养活动,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

   1.学位评估日渐完善

   学位条例颁布至今,国内与学位点建设相关的评估近10种,如学位授权审核评估、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学位点质量评估等,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在学士学位评估方面,主要从严抓学士学位授予过程来确保本科学士学位教育质量。在学士学位授权审核方面,定期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专业进行评审,对学科专业,从学术力量、教学工作质量、科学研究基础等方面加以考察,保证所授学位具有相应的学术水平。1987年在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中增加了同行专家评议,将以学校主管部门为主的审核方式转变为由同行专家评议和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核工作更加科学客观。

   2.建立三级学士学位管理体制

   学士学位制度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和学位授予单位组成的三级学位管理体制。一方面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学士学位管理的秩序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从根本上保障了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三级学士学位管理体制的实施是国家下放学位管理权力,扩大地方和高校自主权的体现。

   三、学士学位结构演变的反思与展望

   (一)革新理念:“分类”应成为学士学位结构变革新取向

   中国高校类型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明确指出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结合自身实际来制定符合不同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学士学位结构历经几次演变都是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的,因此需要在深化“分类”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先有类型划分,再有学科门类划分”的理念。国家应根据高校类型及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以政策为手段宏观调整本科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比例,按照学科门类增设专业学士学位,针对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着重突出专业型学位建设,使本科专业型学位与研究生专业型学位实现有机衔接。此外,在未来知识型社会发展过程中,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及其产业群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势必会持续带来学士学位设置的深化变革,尤其是以培养行业产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士学位的变革将更为巨大。如何更好地遵循“分类”理念,根据高校类型和人才分类培养持续优化学士学位结构,平衡本科学士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发展,使专业学士学位设置涉及更多学科门类和社会行业产业,将成为今后学士学位结构发展的新动向。

   (二)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多种学士学位形式并行发展

    高校连续大幅扩招导致高校资源全面趋于紧张,学科建设、教育质量再度成为焦点话题。此前中国实施高校校际、校内院系合作的“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培养供需矛盾,也在最大程度上聚合并充分利用了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本科实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学位教育也促使高校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契机,通过开展跨学科交叉学习,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借鉴已有经验,严格按照学位设置实施办法来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力展开校内、校际联合培养路径,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发挥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建立内部院系之间和校际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院系、校际之间学分互认制度,实现校内、校际之间资源的共享整合、优化重组。

   (三)重点扶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调整学士学位点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

   “一流学科”建设出现了一批专门、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使部分学科踏入崭新发展阶段。同时,也影响了本科学科目录的更新,势必会增设更多学科门类及其专业,对部分学科门类中的专业进行调整、拆分与合并,使本科专业结构更合理。此外,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四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部分高校纷纷将“四新”下属学科设置为本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等,以弥补现有的本科专业结构设置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缺陷。为此,国家应该加大针对“四新”下属学科专业进行学士学位点建设的力度,调整以往学士学位点建设中新兴学科所占比重较小、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促使学士学位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

(摘编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6期  作者:张湘韵 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