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视域下高校管理育人的研究与探索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管理育人”是大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序格局理论”以学生自身为逻辑起点,按照亲疏蛛网型的关系圈层体系,分析了各个圈层体系中的高校管理育人的结构、要素并提出实施路径。
一、差序格局理论与高校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是大学建设发展的根基,是各项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更是大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差序格局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校管理育人活动及其运行机制。
(一)管理育人活动隶属于“差序格局”理论的解释范畴
“差序格局”理论的解释领域最开始运用于社会学领域,事实上大学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自己固有传承的基因上为外在社会环境所塑造。其次,大学是利益相关人的团体结合,政府、学生、教师、校长、行政管理者、校友、捐赠者等都属于社会系统的范畴。由此可见,“差序格局”理论的解释范畴囊括大学从事的各项管理活动。
(二)管理育人活动具有差序格局的体系特征
高校管理育人的“差序格局”是以育人为核心,以与学生接触频度为半径,由亲至疏的育人活动圈层体系。我们将高校管理育人体系中的“差”理解为各个圈层比较亲疏远近的差别,“序”理解为各个圈层要素的秩序,“格”理解为包含的内容、式样,“局”理解为体系各个要素、内容、圈层呈现的整体布局。其主要分为自我管理层、核心层、外围层与相关层。第一圈层为自管理层,主要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实体“己”和人格心理的虚拟“己”。第二圈层是核心圈层,是与学生密切接触且负责学生事务的部门。第三圈层是外围层,是与学生直接较少、为学生工作提供保障、发挥辅助作用的相关部门。第四圈层是相关层,是与学生没有直接接触,通过制度、方针、政策、文化对学生施加影响圈层。
图1:高校管理育人“差序格局”圈层结构图
二、高校管理育人“差序格局”的要素构成
(一)自管理层“差序格局”的构成
自管理层“差序格局”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社会结构、人格心理的育己。“己”实则是一种关系体,也表现为一种具体的社会结构,比如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对育己产生深远影响。
(二)核心层“差序格局”的构成
核心层“差序格局”的构成要素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直接接触的组织形态管理,是高校管理育人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载体主要是通过教务处、学生处、教师、班级导员、图书馆等组织形态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而实现管理育人的功能。
(三)外围层“差序格局”的构成
外围层包括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科研处、人事处、发展规划处、保卫处、后勤处、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本圈层管理育人具有间接性、渗透性的特点,虽未直接、密切参与学生事务管理,但主要发挥规约、监督、服务的功能。
(四)相关层“差序格局”的构成
相关层主要涉及国家的宏观政策法规、宏观机制体制对高校学生育人过程的影响。好的教育制度、宏观政策是重要的育人资源,首先,它具有引领作用,通过营造公平、有序、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保证“大学人”的合法权益,引领道德风尚。其次,宏观制度具有陶冶作用,通过氛围、校园文化、为人处世等情景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与心情熏陶。最后,宏观制度具有规范作用,体现为外显的他律性法律条文、政策法规和规章设置。
三、高校管理育人“差序格局”的实施路径
高校所有管理工作都为“育人”这一核心任务而服务,其育人的“差序格局”实施路径也应该从以下四个圈层及其要素着手。
(一)树立“大思政”新理念,注重自管理层的育人功能
第一,要将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结构与育人功能紧密结合。要充分运用学生身份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去感化、激励学生,通过挖掘宣传优秀个人、杰出校友事迹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律、培养自律。
第二,将社团理论、网络技术与育人功能紧密融合。运用社团、网络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精神屏障,将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与育人功能紧密结合。大学需要根据各自办学特色,结合时代特点,用文化内涵、历史传统、校园风气,涵养学生品行。
(二)推动各类课程、各类教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核心层的育人能力
第一,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课程育人”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将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于学生。同时,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各类教师、管理人员要提升“合力育人”的能力。一方面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思想统领,以专业课程为重要支撑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各类教师与高校管理人员要构成合力育人,在管理服务中做好育人工作,用优良作风、得当言行影响感召学生。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提升师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搭建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协调机制,发挥外围层的育人效应
第一,要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要根据差序格局进一步健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资产、监察、校园建设与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科学设岗,确保工作衔接有序、规范高效。
第二,要积极探索共治协商的管理模式。现代组织运行需要遵守效率与合法两种机制。效率机制要求组织定位根据其目标、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多元化。高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针对育人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对育人各类工作进行不同维度划分,遵循大学生各阶段的成长特征与成长规律,将陈旧的、权威式的管理变为共治、协商的管理模式,引导大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学校管理服务。
(四)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相关层的育人功效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根据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来创新路径。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破除影响立德树人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对“立何德”“育何人”“如何育”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认同。
从微观制度安排上,贯彻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建构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内部的育人制度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人格,坚持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只有把大学生的利益写进制度中,落实在制度中,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摘编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