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

编辑日期:2021-12-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我国于1952年全面借鉴苏联经验,高校调整系科,普遍设置专业并按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形成了我国现代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大类招生与培养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运而生。

  一、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多元方案

  目前,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实施载体为专业大类与试验班。其中,专业大类是由若干相关专业整合而成的专业集群。试验班属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设置的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这些试验班在考试招生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享有特殊政策,允许学生依据兴趣与特长在若干专业中自主选择。依据专业大类和试验班的学科专业口径,当前我国高校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案:

  (一)全学科方案

  全学科方案即面向全校所有学科门类、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通过调查,目前在“双一流”高校中有4个专业大类/试验班实施全学科方案(见表1)。

表1 实施全学科方案的试验班/专业大类

高校

实验班/专业类

方案细则

北京大学

理科实验班类/

文科实验班类

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实行通识和大学基础教育,学生于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围自由选择专业(包括元培学院的特色交叉学科专业)与课程。

清华大学

文理通识类

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自择专业,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理科实验班(少年班学院教学改革试点班)

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年接受基础学科通识教育,第二年在全校本科学科中自主选择其一进行修读。

东华大学

理科实验班

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理科试验班学满一年,成绩合格者一般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相关专业,经审核批准后,转入相应的院系学习;若某专业志愿的学生过多,而受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录取时,学校将通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确定其就读专业。

  (二)宽学科方案

  宽学科方案即涉及若干(两个及以上)学科门类的跨学科门类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目前有六种常见的宽学科方案试验班/专业大类形式(见表2)。这些试验班和专业大类通常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由一定数量的相近学科专业、相关学科专业整合而成,包括由若干相近学科专业组合而成的并置学科试验班/专业大类、由若干相关学科专业整合而成的交叉整合学科试验班/专业大类。

2 实施学科方案的试验班/专业大类

命名方式

数量(个)

实验班/专业大类

教育家姓名

4

徐特立英才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医亚明班);理科试验班(唐敖庆班);工科实验班(吴健雄班)

学科种类

64

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人文社科类:人文与社会类;文科试验班类;自然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类;工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类

学科门类

9

理学工学I类;理学工学II类;医学试验班;哲学类;历史学类

一级学科

(专业类)

179

公共管理类;土木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社会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社会学类:林学类:教育学类;植物生产类;电子信息类(“成电英才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新闻传播学类;计算机类等

二级学科

(专业)

15

文化产业管理、生物技术、风景园林、市场营销、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勘察技术与工程类、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交叉学科

(方向)

31

经济管理试验班;经济、金融与管理类;智能制造与车辆实验班;机槭、航空与动力类;数理类:生化类:理学与材料菁英班;生命化学类等

 

 (三)细学科方案

  细学科方案即单个学科门类中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其分流范围为某一学科门类中的相关专业。目前,细学科方案是三种方案的主体。通常,细学科方案试验班集合的专业数量较多,而大多数细学科方案的专业大类包含多个分流专业,属于小容量专业集合。

  目前,有如下两种常见的细学科方案试验班/专业大类:(1)同一学科门类下不同一级学科的专业集合。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类)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9个学院的全部专业方向。学生先在北航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在教师专业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在专业学院根据培养方案进一步选择心仪的专业。(2)同属某一级学科的若干专业集合。例如,湖南大学的数学学院按数学类进行本科招生,学生第三年开始分流至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上述三种大类招生与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全学科方案专业分流面最广、实施的复杂程度最高,宽学科方案次之,细学科方案专业分流面最窄、复杂程度最低。

  二、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的发展逻辑及实践指向

  (一)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涉及招生与培养的诸多方面,需以学科为基础,遵循基于学科认知的学科逻辑。一方面,树立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合的观念。学科作用于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专业(类)尤其是作为专业要素的课程来实现。另一方面,基于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拓展学科群育人功能。

  (二)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的,因此,如何将改革所带来的创新完全转化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上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是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实施路径,共同服务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建立学生自择专业与高校学科发展之间的平衡机制。三是高校切实承担学生专业分流的引导与管理职责。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预测与专业认知教育、完善选课制与导师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等举措,引导学生自主又理性地选择课程、专业及方向,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四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机会,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高校本身拥有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系,关键在于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如何与学校原有组织架构建立适切的联系。改革和发展往往需要以相应的组织变革为前提,基层组织变革至少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绕过旧组织,建构新组织,旧的组织依然存在;二是打破旧组织,建构新组织。在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的各类试验班等试点性组织属于前者。这类变革实施难度较小,有助于避免改革震荡,但始终属于改革的初级阶段。在校内外环境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进行体制性突破的尝试。突破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利益关系壁垒,形成学科关联互动的学科集群、学部制等多种布局形式,设立实体性、专门化的书院、新生学院等统筹机构。这类变革较为彻底,是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全面深化的必经阶段,但同样面临考验,因为这种变革成本高,目前多属于精英高校的组织创新,如何推广至普通高校亟需深入探讨。

 大类招生与培养环节的联动还涉及教育制度改革。其中,课程建设是改革实质性推进的关键。大类招生与培养框架下,多元递进的课程体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多层次结构,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二是课程的递进安排,即不同类型课程实际上是彼此衔接、前后承继的,彼此之间的过渡应当科学合理且自然顺畅。三是课程的多元组合,包括不同高校的特色组合、不同学科基础的自由组合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组合。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在理念、内容与形式上对传统高校管理制度产生冲击,倒逼高校进行相应变革。高校可在完善辅导员制、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制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强化课程教师的职责,完善宿舍、社团等建设。

(摘编自《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Z1期  作者:谭颖芳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