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这样破除人才培养难题
在大学这样一个复杂体系中,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四两拨千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学校的使命任务,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一、人才培养最基本也最复杂
大学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问题,莫过于人才培养了。谁都懂,谁都是专家,但好像大家都说不清楚。
过去很多年,每年都做教育改革,教育部也有很多教改的项目和措施,但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我们的培养模式仍很传统,重知识传授,强调专业体系;我们的授课方式仍很传统,课堂讲授多,教师与学生互动少;我们的教学管理仍很传统,教学计划僵化,大多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可选择余地很小。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大家也都明白必须改,但就是很难撼动。从过去的经验看,教学改革并非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家就能够撑起来的。例如,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果院系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学,教师就不会用心用力;要推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就需要提供足够的课程,还需要重复开设一些课程,这涉及院系的利益,如果学校不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和支持,院系至多也就应付一下。显然,教学改革需要举全校之力,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整体的、综合性的改革措施。
二、院系的积极性是关键
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关键在院系。一般来说,教师对院系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教师的评价是在院系进行的,院系的声誉也是教师学术发展的基础。教师都在意院系和同事的评价,当同事们都在用心教学,个人也就不会甘于落后了,这就是一个院系的教学文化。但如果院系评价导向不对,不用心教学的人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利益,学院的教学文化很快就会被破坏。
多年前,我曾去拜访张青莲先生。他是一位在化学领域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几个元素的原子量用的就是他测定的数值。在交谈中,他讲了一个故事。60年代,张先生一直给一年级讲授普通化学,学生反映很好。后来,比他更资深的傅鹰先生来到化学系,要求讲课,化学系就让傅鹰先生上普化课了。我们谈话那年,张先生已经95岁了,但对这件事情还一直耿耿于怀,足显老一代人对教学的重视。现在一些人对教学工作淡漠了,失去了教育激情。教学文化建立起来很不容易,但破坏起来却很快。
三、教学文化形成需要各方努力
建立起好的教学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校、院系和教师的高度共识,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教学改革是在爬坡上坎,是要费神费力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就迈不过这个坎。教学质量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短期的利益刺激无济于事,必须是长期的、制度性的安排,要让教学与院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与教师的学术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要建立好教学文化,需要找到能够拨动院系和教师心弦的关键点,并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
最近,我们正在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善学校的教学文化:一是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学部内自由选专业,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同时,进一步压缩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拓展空间。学生的选择和流动使部分院系感受到了压力,促使它们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一些学院开始选派优秀教师上基础课,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领域。二是要把教学作为学校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从制度上保障院系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现在,一些院系对自己专业的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其他院系的教学需求和学校的通识教育重视不够,这都需要从机制上和资源配置上加以考虑。
(摘编自一读EDU坛微信公众号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