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教育家的“样子”

编辑日期:2021-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教育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今天的教育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素养?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教育家的素质,他认为,教育家必定在下列两种要求素质当中得到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第一种素质,就是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在教育界任事、做事的人,如果要想自立、想进步,就必须胆量放大,将实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真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

   第二种素质,则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发的土地,有一些未受教育的人民,这些人民都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一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都去打开。

   一、开辟与创新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在创造精神方面,至少有两件事值得关注:第一,积极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办法,克服办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比如说教育评价,我们怎么样能够在学校中真正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的各种要求,去改善结果评价,去丰富过程评价,包括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怎么把四种评价结合起来。怎么有充分的勇气勇敢地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怎么去做?怎么去创新?这就是我们要去完成的一件事。第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如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对于学生,我们更多是不要督促他们去做什么,更主要的是阻止他们做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包括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让他们有更多的灵性与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或本能去发展,这是教育家的责任。

   关于开辟精神,同样需关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发展的新空间。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心中的世界已经远远超出校园与课堂,他们成长的空间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我们要有一种开拓精神,把学校的教育和学校外的教育结合起来,让课堂得到一种新的合理的拓展、构建一种新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环境。第二,除了学校发展空间要开辟,我们还要为所有学生的成长开辟一个新的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健康成长的机会和途径。仁爱之心落到教育、教学,落到教师的实践中,就是要能够接纳不同的学生。孩子们是千奇百怪,是千样万态的。教师要用包容的胸怀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养成的功夫

   当然,陶行知先生在说这两个教育家的标准之后,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种人才用什么方法来养成呢?

   《大学》第一章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实际上就给了我们一种修养和锻炼的方法,即“定、静、安、虑、得”的方法。

   所谓“定”,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说法,叫做“志有定向”,说的是一种定力,是否能够抵御外部的各种诱惑。优秀的人经常机会多、诱惑多。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能干,于是乎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会儿跳到那儿、一会儿干这个,没有一种定力。而做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定力,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就是长周期。

   静,即安静。如果说定力是抵御一种外部的诱惑,那么安静则是你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朱熹说,所谓静为“谓心不妄动”,心能够静下来。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把握自己的修身方式和途径。老子《道德经》有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道德修养与内心欲望来说,需要做减法,让自己的欲望少一点、单纯一点、专一一点。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安,在“定”和“静”以后就能够“安安心心”地工作。朱熹的“谓所处而安”,就是待在这个地方安安心心做事,能够专心致志把工作做好。现在世界发展这么迅速,教育也发展得很迅速,可是我们能不能在这样一种快速变化中让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安”呢?不是犬儒主义的态度,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能够把握规律,知道这种事怎么发展,对变化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这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安,能够在驾驭、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对待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

   虑,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处事精详”,做事要能够思考,要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够有一种很好的思维和思想的水平。《黄帝内经》里面有对这个“虑”的解释:“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虑和思是不一样的,思是目前对某件事情的想法,而虑是对事物长远发展的思考,是对长远事务的慕、向往和思考。

   得,什么叫“得”呢?当然是一种结果,通过前面的定、静、安和虑,当然会有收获。按照郑玄所说的,“得”是“谓得事之宜”,做人的境界和品位最重要的就是得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就是能够按照事情的本末、终始、先后或轻重缓急进行实践,这就是得体,能做到这一条,“则近道矣”。

(摘编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