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

编辑日期:2021-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但如果只是身体健康,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何意义?所以,应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怎样才算尊重生命?一是要珍惜生命。现在学校里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把生命看得太轻,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二是要享受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享乐主义是正确的。换句话说,生活、学习中可以及时行乐,关键是行怎样的乐。三是尊重生命。对自己生命负责,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如何开展,还需要好好研究,但基本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
   二、智力教育:实现头脑的价值
   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长,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智力教育应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成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
   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自以为懂了,其实不过是麻木罢了。二是功利心。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导致孩子的好奇心被削弱了。
   智力教育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笔终生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灵魂教育:实现灵魂的价值
   参考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灵魂是情和意。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
   美育不等于才艺。谈到美育,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学各种技能,但出发点极其功利。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掺杂进功利考虑的才艺 学习,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一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内涵的,他到别人那里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另一个建议是读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当读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大的损失。
   德育根本是灵魂高贵。把德育仅看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规范的灌输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从人性来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神性的事。一个人为了满足物欲而百无禁忌,不择手段,只能说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只剩下了兽性,就已经不是人了。
   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