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立足未来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编辑日期:2021-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面向未来,大学应该如何变革?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一)大学要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

    原来大学作为人们崇拜的象牙塔,引领社会发展。而今天,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前面。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颠覆几乎所有行业,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直接融合、大学与社会的反向交流,促进了科学进步。”社会反向向大学提出需求是知识生产的逆向流动由原来大学到社会的单向流动变成了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产生的新模式。这种反向流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需要社会深度的融合,社会也需要大学渗透的变革。大学需要深刻反思,未来要如何走?

    (二)大学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点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领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

    这些新兴的学科,每一个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然而,以上领域都没出现在现在大学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上,但它们是未来将会改变世界的若干个领域。

    大学需要在基础研究、学科领域、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引领社会,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而不是跟在社会后面一步步更新,那就失去了大学存在的意义。

    (三)大学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美国有个由大学校长、著名企业CEO,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所组成的竞争力委员会对创新的定义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当一个时代变革,当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摆在面前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思考与理解何为创新。

    结合其他国家学者、专家的思考,我做了一个小结:

    1.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大学要开放,要主动打开围墙,深度地融入社会;

    2.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现在任何一个产业、学科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学培养人才要突破陈旧的学科框架,围绕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发展重构学科领域,搭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3.一个知识更新的高频节奏催生新的培养模式。现在知识、技术更新太快,大学需要改变原有慢节奏、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催生科研方式的转变。华为对5G通信技术的投入、钻研的深度广度绝不是一个学校所能比的。大学要主动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掌握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跟上人才需求的节奏和步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利用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未来需求紧密结合,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大学的新模式、新形态。

    二大学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

    (一)回应世界的关切

    大学要变革,必须要回答在新的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这次新冠疫情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不仅是经济伤害,生命的损伤,还带来更大的价值理念的冲击。一个人类学家曾说,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家发现的一块人类的腿骨折断后又愈合了。因为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个人腿断就预示着死亡。因为他再没获取食物的能力,他能够存活,腿骨得到愈合,一定是他同伴帮他照顾他——这是文明的开始。作为一个种群,要持续发展,应该互相帮助关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为什么总书记反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挑战,是整个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挑战时,能不能良性持续地发展的问题。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不去深深地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孩子心中,那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回应国家的关切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前,大学需要结合中国的发展和实际,去回应国家的关心。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理清了我们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的大学办学思路,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三)回应社会的关切

    社会希望大学提供什么,大学能帮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大学必须主动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倒逼大学自身科学的进步,进而支撑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连教材都没有。曾任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院士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教材这一问题,编写出版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一书,引起巨大反响,多次再版,供不应求。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家都需要对新知识渴望得到一个体系时,大学提供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教材,这就是引领。

    因此,需要大学主动作为,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中,发现社会的需求,就能在若干领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欧林工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别人也在思考,别人也在尝试,甚至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欧林工学院是美国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本世纪初才刚刚开始运作,但是本科培养质量在美国已是名列前茅。这是用中国现有的大学排行榜指标无法衡量出来的。这个只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小学校,在校生只有350人,为何能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首先,这所学校完全采取了不同的非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招生时就问:“你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吗?你想如何改变世界?”它希望每一个人是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走出学校去工作,而不是没有灵魂没思想的,纯粹是学习一门技能混一个吃饭的本领。

    第二,它不是按传统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毕业答辩,最后到工厂实习。它实行项目牵引,如果学生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改变世界,那从入学之初,学校联合企业给学生设立一个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自此,学生将围绕着项目走完在学校的几年学习生涯。这种学习是主动的,因为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这些知识,未来在所从事的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欧林工学院没有放弃对孩子们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所大学没有人文学科,但是列出必须要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目,他们依托学校旁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为学生提供这方面课程,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

    所以这些他山之石值得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一个学校真正的价值在于是不是真正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果说中国大学在中国若干的关键领域或卡脖子问题上,没拿出解决方案,没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资格说我们是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一流大学是社会对你的尊重,是当你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时,社会说你真是一流大学。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高教风云微信公众号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