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
一、苏州大学:云中大学建设
苏州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一个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大学。目前,云中苏大创造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多个“第一”:建成首个高校数据中台、第一个试点5G+VR手术示教教室、第一个实际部署人脸报到应用、产生第一个云中苏大“原住民”、第一个在高校现场成功孵化的云中教室;创立首个在高校实际注册的云中大学联创中心。云中苏大走出了高校数字化转型之“苏大模式”。
(一)战略“三转”
一是转观念。云中苏大是中国高校第一个提出“云中”概念的高校。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提出,未来将会有“三所大学”:第一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物理空间的大学,第二所就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办的云中大学,第三所大学则被称为“看不见的大学”。依托物理空间大学和云中数字大学,凝练出的一所精神永存、灵魂永驻的大学。
二是转架构。云中苏大在顶层设计之初,为获得各部门学院的支持,校长确定了“不做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原则,先通过技术手段打破组织壁垒,完成“思想松土”后再做调整;组织不调整,但可以先让数据流动起来,数据的流动最终会倒逼组织的变化。为此,苏州大学成立了高校第一个“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承接全校数据领域的管理、维护和应用责任。
三是转机制。为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解决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苏大与华为以及合作伙伴,成立了“1+1+N”的联创中心,共同研发、联合创新。
(二)建设“三新”
一是新应用。为让师生感受到5G、VR与教学相结合的魅力,联创中心建设了一间360手术示教教室,学生可以在学校近距离感受现场手术操作,打破医学生只有到了大三才能进入手术室隔着玻璃窗观看的限制。为让学校各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开放数据,在四百多年历史的方塔院子中建成了全国最漂亮的IOC(智能运营中心)。
二是新模式。云中苏大创新了“1+1+N”的合作机制,联创中心在苏大注册手续,正式成为学校协同创新科研单位。学校为联创中心提供400多平米空间作为办公和开发场所。通过联创中心现场研发,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室,这是首个“长在”云端的智慧教室,集成了3个厂家(包括华为)的产品和技术。
三是新技术。2019年,联创中心开发上线了苏大数据中台,建设了8大高校主题库和若干专题库,支撑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物联网数据的应用,支撑了离校大数据和IOC的应用。下一步,联创中心将加快5G在大后勤、大实验室管理的应用。
(三)引发“三变”
一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云中大学的建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通学生、学校、教室和老师的界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通过虚拟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对接,打造沉浸式课堂,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多维感官来全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二是主体活动的变革。云中大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与老师更加深入地沟通交流,真正让“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三是管理服务的变革。云中大学让大学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精准。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老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同时,帮助高校管理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到大学发展的态势,预测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黄河科技学院:为个性化教育赋能
黄河科技学院以教育教学创新和教育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开启了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数字化组织架构: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一是围绕服务学生成长实施组织机构改革。学校推动机构改革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范式转变。一方面,推进学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建立大党建、大教务、大学工、大后勤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部门之间实现学生成长与教学保障的数据关联与协同。另一方面,探索教学单位学部制改革,对二级学院进行整合,成立工学部、艺体学部,按照专业集群设立“科教中心”,管理层级从四级缩减到两级。
二是开展院校研究提供科学化决策。2018年学校开始实施基于数据治理的院校研究,突出教育改革实践与院校研究的良性互动。在不断完善“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借鉴美国院校研究仪表盘技术——通过选择高校发展的关键运行指标和比较对象以及确定基准目标,让决策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运行基本状态,获取重要信息。
(二)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精准化
一是基于社会需求数据确立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学校建立基于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教学、学生个人成长和学生职业发展等多维度数据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各专业定期围绕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面向企事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数据的智能化分析结果,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对人才需求标准作进一步分解,确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标准,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并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二是建立动态化的教与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学校改变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依托数字技术建立动态的课程教学督评、重点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业过程监测反馈机制,促进质量问题精准定位、质量管理举措有效协同、质量改进效果持续追踪。
三是开展成果导向的全覆盖课程评估。学校建立成果导向的自我评估常态机制,其中包含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和专业评估,以及三大评估与各类专项评估组成的立体化评估体系。课程评估要点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产出为核心,侧重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和个体发展的促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域专家评审,实行全流程、全方位评价。
四是基于学生成长数据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为学生建立全程、多维、动态的数字化档案,通过入校时的专属二维码,实现伴随式数据收集。为每个学生创建个人“画像”,确定“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实践创新、生活规律、社交活跃度”五个维度的学生成长数字模型。同时开发“AI助教”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三)推动课程革命: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基础
学校启动全校范围的课堂教学设计专项改革,鼓励教师改变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模式,按照从学生预期学习成果重构课程内容,将每个知识点学习融入到教与学双向互动中来重新完成课程设计、编制电子教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电子教案编制。目前已有95%的课程完成了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
(四)实施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和兄弟高校共同开展改革探索
学校利用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合作,组建“院校研究”项目团队,为教师和学生开设各类培训和教学工作坊。同时,与省内高校、国内民办高校成立“教育信息化2.0建设创新联盟”,围绕应用型高校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协同创新。
三、国外教育数字化建设实践
(一)美国:适应性教学软件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适应性课教学软件一种数字学习工具,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2022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非盈利组织ATD(Achieving the Dream)发布一份名为《适应性教学软件:支持学生学习的新模式》的报告,阐述了运用数字学习解决基础课程高失败率问题的经验。
根据教师、学校员工和学生的反馈,适应性教学软件产生了以下积极作用:第一,通过引导,逐步促进技能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第二,通过分析数据,帮助教师确定需要支持的学生,发现对多数学生而言有难度的学习主题,从而进行适当干预;第三,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提供支持,学生在课前了解关键概念,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第四,满足学科的特定需求,如带领学生完成科学课程中的多个步骤,以更小、可操作的模块呈现复杂、微妙的社会科学和商学概念;第五,保持课本和教学材料低支出,降低学生课程成本。
适应性教学软件实施的关键策略体现在:第一,注意数字学习的实施方法;第二,挖掘合适的课程;第三,选择合适的适应性工具;第四,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确定已有的积极进展以及正面临的挑战。
此外,报告还指出数字学习工具使用的指导原则:确保公平;支持教师对循证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组建协作型、跨职能的团队来支持学生;鼓励建立教学与学习循证文化。
(二)德国:支持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2022年3月,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委员会通过关于教师在职培训数字化的建议,主要内容为以下六点:
一是提供和维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合理安全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都必须能够应对各个学科的要求以及跨学科的挑战,并且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跨区域的连通性。
二是开发和选择适合数字世界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职培训必须确保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积极把握由数字化推动所创造的机会,积极创新,并了解数字教学、数字学习和考试形式等方面机遇与风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三是能力课程定位。首先IT技能的教学应具有专业性及针对性,并考虑到相关的重点内容。其次,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掌握数字化技能,以应对不同需求、不同兴趣、不同特点的学生,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工作。
四是加强大学教师的相关培训。“终身学习”至关重要,以便激发创新合作学习和发展空间的教学设计的潜能。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开发和实施大学课程,确保教师的课程能够紧密联系。
五是研究和转化。数字化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应成为教师教育主体和教学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化及其对社会、职业和教育系统的影响应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项目中。
六是教师在职培训中广泛利用数字化。教师在职培训需要克服社会经济的差异,通过数字化形式以缓解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压力。
(三)英国: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
英国教育部出台《认识科技在教育方面的潜力:为教育提供者和技术产业制定的战略》,提供六项行动指南助力科技赋能教育。
一是构建良好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现代化互联网连接方式,利用“云端”存储数据和提供网络服务,开发创新性数字基础设施,确保做好数据存储和网络连接方面的保障。
二是培养信息素养与技能。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支持教育领导者规划技术发展教育的愿景,为教师提供优质且持续的专业发展。
三是支持有效的设备采购。制定推荐购买协议和采购指南,学校可享受购买教育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优惠。建立教育技术产品在线服务市场,为学校免费获取各种产品信息、阅读用户评论和试用产品提供支持。
四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风险。加强网络风险管理,保护用户和学校网络安全,监督安全产品供应。
五是促进教育科技产业发展。英国教育部和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将成立教育技术领导小组,落实各项战略举措。激发教育科技市场活力,为科技初创企业创造发展环境,刺激教育科技产业出口增长。
六是支持创新以应对教育科技挑战。明确教育技术发展潜力,打破教育技术产业与教育部门的合作障碍,建立教育、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加拿大:推进数字化课堂教学
加拿大高校的在线课程越来越成熟,也对未来的课程转型做了良好的铺垫。以康科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为例,该校早在2018年就开始制定全面完善数字化课堂的战略。在开始制定之前,策略制定者大量调查了在校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网络课程、数字化技能的培养对未来就业会提供很多帮助,而这些正是自己所欠缺的。在疫情前,就已经有65%的康科迪亚大学学生至少在网上学过一节课,并且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的质量可以和线下课程有着一样的效率。在疫情阶段,高校课程基本都是在线课程,这正是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影响的一个时期。
在加拿大的各所高校内,教师和学校技术部、教务处各个团队通过设计、组织、运行多层程序,以保证在线课程的顺利开展,但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将每门课程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从此次在线课程中吸取到的教训将会增强未来的课程设计和在线教育。为增强学生数字化学习体验,加强学校技术服务,加拿大教育部门会额外提供3.75亿加元的资金支持。
(综合摘编自中国教育报、一读EDU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