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内涵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 学生赋能》,关注教育的数字化连通,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3月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多个省市已经陆续开展教育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教育部分批确定并公布了北京市东城区、广东省广州市、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温州市等多个“智慧教育示范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实质阶段。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一)新的学习渠道和教学方式悄然形成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考试评价工具、课程结构与课堂形态等都发生着演变,其本质上是由于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传统规律。教育广义上属于知识传播,知识的扩散和获取渠道、知识内化的途径和方式等都与传统方式渐行渐远,新的学习渠道和教学方式悄然形成。
(二)教育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教育者的变化。以政府、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在线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涌现,教育者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传统教育者。
二是受教育者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习惯于屏幕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方式,因而对于教学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为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带来挑战。
三是教育内容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新知识呈指数级增长,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数据、知识和信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规学校教育时间不到终身学习时间的10%。
四是教育手段的变化。在线教育形式和种类多样化发展,智慧校园搭建起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推动人才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助推教育教学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三)教育形态必然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形态。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形态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模式将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转变成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灵活性学习;教学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教学;学校形态将从一群教师在围墙内的固定教室讲授,逐步发展成为教学资源在云端的知识传授大平台。为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保持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活力,教育评价体系也亟须改变。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战略层面,根本任务是价值观优化、创新和重构,以形成组织和机构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思维为目标;二是系统性变革,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要推动智慧教育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核心路径,数字能力建设,既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数字能力建设,也包括教育管理人员的数字能力建设;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易用、可用、好用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工具的广泛采纳是数据采集基础,平台的互操作性是基本保证。
(综合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