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高考背景下高校应对策略

编辑日期:2024-06-03 作者: 阅读:1
【字体:

    新高考对于高校来说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对高校建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高校要在招生录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以更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一、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一是尝试实施大类招生,延缓专业细分。高校应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及时追踪与评价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结构匹配的效果,从而以学科需求为基础,探索大类招生模式,让学生在通识课程阶段学习一至两年后再进行专业分流。二是做实招生宣传咨询,更早介入生源培育。为选拔合适的生源,高校要更多更早地介入到高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专业授课教师开始参与招生工作,和考生进行更为直接、更为专业的交流,以取得良好的招生效果。三是实现“精准引领”,为高中学校和学生提供足够详尽的、有针对性的信息。除公布历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高校还需要提供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特色专业、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校内外资源丰富程度等全方位的招生信息,将人才培养特色融入招生信息中,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足够丰富精准的参考依据。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保障。高校应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完善专业分流和转专业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真正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学习基础。高校可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增设相关选修课、衔接课、先修课等,夯实学生学科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因材施教。高校可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提前学习预备课程,满足基本学科专业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探索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等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高考倒逼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专业调整提升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优化专业结构,冷门专业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压缩专业数量,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同时加强对专业的动态评估,对没有优势或者没能办好的专业坚决取消,通过专业“健身计划”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突出优势专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立足区域发展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基础,提高学校相关专业的辨识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专业同质化现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设新兴的、跨学科多领域交融的、富有地域特色和院系特色的专业方向,促进招生与专业建设间的良性循环,突出专业的吸引力。

(综合参考来源:《中国高教研究》《教育与考试》《复旦教育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