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要点解读
一、总体论述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二、取得成绩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关于教育强国
(一)定义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汇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二)方法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解读: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体现了做好学校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三)具体要求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讲活新时代“实践大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2.关于科教兴国
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解读: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高校要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3.关于以人民为中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解读: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作业设计、健全质量监控评价等举措,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要构建基本服务与拓展服务相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真正实现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要建强建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资源,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
4.关于教育家精神
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解读: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全过程。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知识功底扎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5.关于教育对外开放
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解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方向,研究探索最新科学技术,自主培养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引进来”上,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教育优势地区,与国内薄弱点、空白点、交叉点、紧缺点对接;在“走出去”上,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模式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综合参考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