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编辑日期:2024-12-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颁布

    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法》共7章,包括总则、学位工作体制、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程序、学位质量保障、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是对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进行的首次全面修订,标志着我国学位法治和学位质量保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是规定了国家实施学位三级管理制度,体现出国家学位管理向省级和高校赋权得到法律层面的确认。二是明确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等类型,在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学位审核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三是扩大了学位授予单位的自主权,确立了自主审核制度,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权撤销问题单位的审核资格。

    二、本科专业大调整

3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调整幅度历年最大,其中撤销本科专业1670个,撤销数量历年最多。此外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达816种。

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完整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等特征。高校一是要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与现代产业布局发展的适应性。二是要深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分类分层推进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办学。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三、加强拔尖人才培养

    7月,教育部召开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姚期智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的三大重点任务进展以及“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交流,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研讨。

    高校应结合已有的探索与试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快拔尖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培养拔尖人才可采取三条路径:一是要建立新型育人载体,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环境。二是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拔尖人才搭建高质量的竞赛平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营造自由与创新的学术氛围,以及多学科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组织环境。

    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意见》从博士生教育专业体系、专业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流程等方面为博士生人才高质量培养指明了方向。

    十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招生人数从2013年的7.05万人攀升至2023年的15.33万人,增幅达117%;其中,在学博士生达6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0.14%。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其规模的逐步扩大彰显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坚持规模增长与内涵建设相协调,学科专业布局与经济产业调整相适应,以全面提升博士生自主培养质量。

    五、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之路

    5月30日,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期望该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积极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出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筹)等。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动力,以研究为核心,倡导创新与学术自由,致力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成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2月,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揭牌,近60所国内优势高校签署协议参与建设,部、省、市发布政策举措合力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高校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建立与科研机构、企业双向互动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发展,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11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高等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特有的现代化路径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案例,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术视野,培养大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八、多举措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9月25日,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等24条举措,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

    据统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22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3年下降36万,2025年继续减少50万,这一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日益激烈的研究生就业竞争和不确定的教育投资回报的担忧。《意见》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有效促进了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进一步明确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具体内涵、指导思想、总体方略、行动框架及评价体系,实现了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从“概念”到“图纸”的转变。

    九、高校更名升本、改头换面

    6月底,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多达50所高校在本轮的名单公布中,以崭新校名闪亮登场,更名数量接近10年以来总数的一半。其中,26所高职成功升格,12所本科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10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

高校更名是事关学校命运的大事。在2023年教育部重启更名工作后,关于院校生存的名字角逐之战,再次打响。据统计,目前至少还有20所高校还在更名进程中。成功更名,只是高校历史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才是高校持续发展、不断蜕变的关键。

    十、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警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适龄生源是高等教育规模供给的主要增量,也是普及化持续扩张的必要条件。2023-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先增长后下降态势,未来15至20年高等教育发展将实现从普及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跨越性转变。因此,高校要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促进普及化高等教育与人口变动适应性发展,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综合参考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