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十大教育新政

编辑日期:2024-12-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改革要求: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总体而言,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改革,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改革,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改革。

    二、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全面深刻领会吃透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与改革方向,才能在实践中落实好。

    三、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9月8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论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掀起了学习热潮。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论教育》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多篇重要论述,回答了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五方面的重要举措,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

    2024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发布通知将教师节主题确定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出台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以立法形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填补了学前教育法律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形成了覆盖全学段、完整教育链条的教育法律体系,对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以坚持儿童为本理念作为立法原则,以高标准落地落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以促进科学保育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为主线,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指引。

    六、基础教育规范整治

    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

    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清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背教育宗旨、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科学的各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知》提出的“负面清单”为守住底线提供了具体指导。十二项“严禁”范围覆盖学校办学治校各方面,为学校办学治校拉直规范红线,筑牢制度堤坝。

    七、深化中考改革

    “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一依据、一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使用;深入开展命题质量评估,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

    2024年,各地持续深化中考综合改革,其中北京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等级呈现,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道德与法治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北京中考改革既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指向提高考试评价导向的科学性。未来中考将不再是区分学生的“分水岭”,而是助力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寻求学科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起跳板”。

    八、职教新双高建设

    1月,第一轮“双高计划”验收工作启动。5月15日,怀进鹏部长在教育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部区会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怀进鹏指出,要从提升办学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要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不仅包括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更需满足学生技能成长的需要。产教融合应贯穿职业院校办学的始终,是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关键抓手。同时,职业院校要提升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的贡献力和支撑力。

    九、课间延长至15分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4年以来,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多地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课间10分钟变15分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特色课间活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是学校管理改革的“小切口”,却承载着更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大价值,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落实“课间15分钟”,需要相应机制保障。首先,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弊端,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位。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责任认定机制,要依法界定学校、教师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减轻老师、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

    十智慧教育元年

    12月,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元年”概念,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4)》。发展报告分为“全新的起点:开创智慧教育元年”“我们的应对:开辟智慧教育新路径”“共同的使命:开启‘智慧教育之门’”三个章节,提出人工智能加快开启教育发展的新纪元——智慧教育元年。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解透彻,才可能做好应对。但我们也不必过度放大技术本身。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并不等于现实可以实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如30年前钱伯斯说:互联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但是三十年过去,我们会发现影响最小的反而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