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解读

编辑日期:2025-03-18 作者: 阅读:1
【字体:

    《纲要》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国家行动计划,以下结合专家解读,从战略定位、核心举措与改革方向、保障机制与创新路径等方面解读。

    一、战略定位

    (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纲要》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对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  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两步走战略安排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国,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指出,教育强国的“强”体现在教育质量、保障能力、服务国家发展能力、国际影响力及人民满意度与获得感五大维度。

    二、核心举措与改革方向

    (一)推动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

    《纲要》针对区域、城乡、校际差异,提出“市域内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研究所所长马晓强指出,少子化带来了学龄人口排浪式冲击。学龄前儿童在2020年达到高峰,小学儿童在2023年达到高峰,初中2026年,高中2029年,高等教育2032年预计达到人口高峰。因此,必须要有一套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以有余来补不足。要提高资源管理层级,把近期的需求和远期的变化结合起来。比如,当小学阶段人口高峰来临,初中和高中阶段人口高峰还未到来前,考虑如何把剩余的一些教育资源,校舍、条件、师资去支援小学高峰的问题。要通过提高在基础教育学段的资源调配机制,比较平稳地迎峰和度峰。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指出,《纲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到了“沃土计划”(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脱颖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就是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在早期是应该注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态。在高等教育阶段,专门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支持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差异化定位),按照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和重要的学术评价等。这些为高等教育能够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来培养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基础。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

    《纲要》提出“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中职与普高融合发展。强调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如科学高中、艺术高中),这意味着,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将会进一步融合,在一所高中里边,既有职业教育,也有学术性取向的普通教育。同时,特色高中的发展将为不同特点的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

    此外,《纲要》强调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这是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的关键一步。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选拔出真正适合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潜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让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道路。消除政策性歧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纲要》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提出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例如,基础教育阶段分学段设计人工智能课程,高校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李永智介绍,“变革”两个字非常有深意。原来需要做大量的知识学习,现在可能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会在我们学习的时间当中去减少,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和与人工智能机器协同生活、协同工作、协同生产的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来培养人才。

    三、保障机制与创新路径

    (一)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纲要》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要求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高于4%,并通过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等拓宽经费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银付介绍,《纲要》里面明确提出了高于4%,过去要求不低于4%,体现了重视的程度。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这是一个创新,就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花钱,它更是投资,而且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比如,两个“只增不减”,要执行制度、守住底线。

    除了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外,《纲要》还提出“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投入和捐赠教育。”也就是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对于高校而言,可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设立产学研基金等方式加速成果转化。

    (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纲要》指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高新园区等的协同,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认为,要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科研平台、共设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推动前沿创新技术和“卡脖子”基础技术的科研攻关;要通过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合作机制,实施产业创新需求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认为,《纲要》重点突出了开放协同理念,引导高校跨出围墙,和区域、企业、高新园区等合作。校企可以联合共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转化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搭建全生态链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三)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

    从《纲要》表述可见,统筹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篇大文章,把中国建成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中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之一。《纲要》鼓励国际研修、青少年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鼓励国内高水平高校积极融入世界科研格局,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开放的参与中,打造中国教育品牌。

    总之,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中继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在积极融入世界格局中,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是《纲要》展示的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综合参考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