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速览

编辑日期:2025-03-18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总体要求

    《纲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二)工作原则

    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

    (三)主要目标:两步走

    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纲要》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二、九方面任务举措

    (一)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要点速览:①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②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分学段完善服务工作机制。④深入总结新时代伟大实践,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

 

    (二)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

    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要点速览:①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②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教育资源供给。③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④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⑤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⑥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⑦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⑧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⑩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三)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要点速览:①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②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③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④支持高校改善学生宿舍等办学条件。⑤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⑦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⑧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⑩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四)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

    要点速览:①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②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③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高新园区等的协同,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④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

    (五)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

    要点速览:①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③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录(聘)、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六)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提出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要点速览:①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②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③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数字大学。④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要点速览:①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②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扩大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③加强义务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④鼓励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按规定互聘兼职。⑤推动博士后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来源。⑥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教师优先政策,做好教师荣休工作。

    (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

    要点速览:①有序推进中考改革。②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③深化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选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④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⑤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九)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要点速览:①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②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完善来华留学入学考试考核。③支持更多国家开展中文教学。④支持国内高校设立教育类国际组织、学术联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

    三、加强组织实施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