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声音
一、教育部部长回应热点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接受了采访,要点如下:
(一)稳妥扎实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
今年将更好地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强基计划”,继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借科技转型产业变革的规律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要加快布局。优化现有的学科,并适度增强新的学科。同时稳妥扎实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大力提升职业教育。
(二)DeepSeek和机器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DeepSeek和机器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DeepSeek和机器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今年将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在我国有不到60%的高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在办好县域中学方面,今年将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面向优质均衡的一个重点突破内容。一是加快布局;二是优化教师结构;三是发挥县中在吸引人、集聚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学生,建立整个教育的基础。
将会进一步加大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发展力度,在优质均衡的教育当中,建立优质均衡学校的基本标准,以及面向一些地区建立好寄宿制和住宿制的学校。当前科技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将加大力度将优质均衡放到工作当中,把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四)今年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
今年,我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两会代表委员话教育
(一)学前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将其写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提出了学前教育免费化“三步走”的思路:2025-2027年为试点阶段,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试点实行三年全免费,中部省份在优先保障残疾及其他特殊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一年或两年学前教育免费;2028-2030年为推广阶段,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机制,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2031-2035年则为完善阶段,实现3-6岁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
(二)基础教育
1.AI通识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将AI通识课纳入新课标,构建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体系。他提出,在人才选拔中调整评价方式,闭卷考试占70%以巩固基础知识,开卷考试占30%以评估AI工具应用能力。同时,建议出台中小学AI实验室建设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共建“AI产业学院”,通过全国性挑战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一举措旨在应对2030年预计400万的AI人才缺口,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协作能力的数字素养人才。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呼吁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强化AI+教育融合应用培训,推动“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落地。
2.课程创新与心理健康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赵桂枝提出推广“课程超市”模式,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双减”政策提质增效。她强调,课后服务应跳出学科辅导框架,融入科学教育、艺术素养、体育锻炼等多元模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呼吁加快立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法》,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3.淡化重点高中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国家督学陈伟志建议,逐步取消“重点高中”等级划分,通过中考改革和多样化办学(如科学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推动高中教育从“分层竞争”转向“分类卓越”。具体措施包括: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100%分配到校,遏制掐尖招生;建立“综合素质+特长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鼓励示范性高中牵头组建教育联盟,辐射带动薄弱校发展。
(三)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发挥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生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成果、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和“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对于医学院校来讲,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高质量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打造“生命健康教育+思政育人”体系。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提升育人成效;要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布局重点,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赋能教育教学,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工匠手”的卓越医学人才;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驱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要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实体化运行、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双导师育人、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多元化评价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认为,高校应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瞄准新兴方向和前沿领域,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构建跨学科融通的培养体系。此外,面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张荣认为,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比如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通过设置跨学科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主探索意识,提升主动获取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四)职业教育
1.职普融通
民进中央提出打通职普融通渠道,允许学籍学分互认,缓解社会对“职普分流”的焦虑。进一步指出,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补充混合所有制办学条款,明确产权归属与监管机制,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针对中考“定终身”的制度性缺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提出,将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延缓普职分流至高中阶段。建议重构高中教育体系,推行“基础课程+兴趣模块+实践项目”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允许学生在高一结束后根据兴趣选择学术或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建立“综合素质+特长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将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等纳入评价体系,从根源上缓解升学焦虑。
2.技能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强调,职业教育需强化校企协同,推广“订单班”“产业学院”等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建议,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研发中心、产业学院等,校企共同投入资产、共享收益,确保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终身教育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将传统养老院升级为“终身教育书院”,通过设置书画室、音乐厅、科技体验区等文化空间,开设老年艺术课程(如书法、数字艺术)、VR体验课程,并结合地方文化打造特色场景,满足老年人的学习与社交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建议,积极增加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开设老年教育师范专业。
(六)教育数字化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指出,教育数字化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更应该是教育者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运用、优化不同的工具,并在交互中互相激发、互相赋能,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建议加强对教育数字化应用效果的科学合理评估,确保数字化手段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建议,进一步推进传统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建数字化教育的新型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深切感受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来斌建议,要注重教学范式重构,从知识传递转变为个人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要关注科研创新突破,重塑知识生产流程;要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优化从经验决策到大数据引导的资源动态配置;要促进生态体系重构,提供产教融合的数字共同体和终身学习服务;要夯实数字基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七)教育国际化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央企“出海”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中文教育,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专业课程,满足央企海外员工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设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建设海外国际工程师学院,培养更多优质复合型本土人才。统筹规划国际中文教育与央企“出海”的融合发展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共同构建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导向的中文教育体系。增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软实力,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坚实的语言服务与文化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指出,要实现来华留学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规范对外招生的条件和程序,更好地结合各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校友工作,利用校友资源,让“留学中国”品牌口口相传。
(综合参考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