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学期制”逐成热潮

编辑日期:2022-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陆续实行春、夏、秋“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界的通行学制,主要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来减轻由于学期过长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

    相关统计显示,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三学期制学校17所,占比44%;在京8所“985”高校中,6所设有夏季学期或暑期学期,占比达75%。实行三学期制的“985”工程高校数量有28所,意味着超7成(73.68%)的“985”高校均已实行三学期制。

    武汉大学于2019年正式实施三学期制,其招生政策介绍,实行“三学期”制首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开拓其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国际交流机会,实行三学期制后,可以在此期间开设国际化课程,让学生在武大校园中就能汲取到国际学术营养。其次是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课程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而且学校可以更好地集中时间安排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

    在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转向三学期制的大潮下,也有高校恢复原状。作为广东高校学期制度改革“先行者”的中山大学,2009年开始的“三学期”制度在实行了六年多后取消,改回原有的两学期制度。中山大学认为在设置教学安排时,要考虑到学生受教育的承受能力,以及放假时路程往返的难度,在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和总结“三学期制”实践的基础上,实行两学期制应该比较合理。某种程度而言,中山大学向两学期制的回归表明近年来的高校学期制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

    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追赶“潮流”,也不在于简单切割学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响应师生需求。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来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益的最大化,这才是改革的最根本目的。

(摘编自软科微信公众号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