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唤醒“沉睡”的高校科技成果

编辑日期:2023-04-04 作者: 阅读:1
【字体: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一组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新数据引发热议。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稳步上升,2022年增至36.7%,创5年新高;其中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和院所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技领域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热点论文数量更是首次取得排名全球第一的傲人成绩,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达到一定高度,然而,2022年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不难看出,虽然我国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但产学研的通道并未打通,科创机制上还是存在着堵点断点

    从“堵点”来看,“堵”在科技创新课题的形成机制上。目前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将产业实际需求拆解转化为对应的技术攻关任务,从而无法将这些课题转化为科研力量创新的项目课题。对此,鼓励企业揭榜挂帅,择优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探索可复制的揭榜挂帅模式。

    从“断点”分析,“断”在科技创新人员的评价上。目前多数高校对教师等创新人才的评价上,仍然以论文等为主,参与企业委托项目的权重低、影响小,这严重束缚了人才开展产业技术攻关的活力和热情。对此,鼓励教师下企进厂,引导高校优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

    调研发现,高校、科研院所实际上对企业创新需求摸得不准,许多成果难以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一端是企业,另一端是高校、科研院所,两者要站在全产业链角度建立有的放矢的创新体系。对此,鼓励大学生态办学,依托行业领军企业与一流大学,搭建卓越工程师人才校企联合培育平台,强化高端优质工程技术人才联合培育体系。将高校与企业以生态共建的方式紧紧联合在教育阶段,夯实制造业高端化、现代化转型的人才基础。

(摘编自中国经营网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