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其中提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结合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目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下一步,国家将把标准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支持一批顶尖大学和优势学科加速突破,为建成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使命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
二是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核心使命、争创世界一流总体目标,确定中国特色的“双一流”标准。完善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充分体现服务思政引领、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贡献,引导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出特色、追求卓越。
三是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完善选拔培养评价一体化机制。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加强一流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将科研创新重大突破及时吸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党建思政,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国优计划”。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深入推进“破五唯”,通过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非共识创新研究,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术大师。
五是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建强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科交叉中心。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强化校企科研合作。
六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优化公派留学区域、高校和学科专业布局。继续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建设高校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扩大中外人文交流,稳妥有序推进海外办学。
七是改革组织管理体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探索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的学科建设新机制。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有关高校和区域开展先行先试。加快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建有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
八是提升资源配置和财务治理水平。健全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协同投入机制。强化中央财政专项稳定、精准支持,加大中央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巩固扩大地方政府多渠道支持力度。引导建设高校扩大社会合作。推动建设高校加大资源统筹力度,聚焦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形成与学科建设水平相匹配的财务治理体系。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