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扩招,释放了什么信号?

编辑日期:2025-03-18 作者: 阅读:1
【字体:

    今年全国两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目前已有多所“双一流”高校公布了扩招信息。其中,北京大学拟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清华大学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云南大学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上海交通大学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中国农业大学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额,西安交通大学将继续扩招200人……

    各校官宣扩招重点面向服务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新兴前沿领域,如理工农医,高端精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生物医药、新能源、交叉学科等。

    一、名校扩招背后揭露了哪些信息?

    一是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5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幅缩减中国留学生数量,有的专业甚至拒收中国学生,中国高端人才缺口很大。本轮高校扩招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这些国家战略急需的“硬核领域”。这轮高校扩招,就是要为人才池注入更多“活水”,为抢占科技高地培养更多“尖兵”,通过在重要领域扩招储备人才,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趋势也更明朗。

    二是未来的风向变动。此次清华扩招的专业主要为“AI+”,为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政策的导向会吸引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倾注,而这肯定会导致某些专业被淘汰。尽管高校已经在自我淘汰某些专业,本次扩招的突然加力无疑会加速淘汰进程,相关学生在专业选择或者未来的就业选择需更加慎重。

    三是地方高校在竞争中给中央高校的压力。中国顶尖高校“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清华北大已不再是广大学子唯一的热衷。今年初,以浙大为首的地方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以无出其右的优势力压世界科技巨头,这也让中央高校感受到自身变革的重要。

    四是推动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必将促使学校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以适应更多学生的需求,同时促使高校教与学要实现产教融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高。

    二、名校扩招将带来怎样的效应?

    一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因教育资源和水平存在差异,我国各地区的本科录取率差距较大。2024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本科录取率超60%,河南、河北、广东等地不足40%。应该将本轮扩招,作为增强教育公平性的关键契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二是人力资本的质变升级。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7%。这支高素质劳动力大军支撑了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68%,数字经济领域核心人才供给量年均增长15%。扩招为“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奠定了基础。

    三是社会流动的加速通道。高等教育成为阶层跃升的核心机制。2023年应届毕业生中,家庭首代大学生占比达76%,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比父辈提高3.2倍。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重构了社会文化资本分布。

    四是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扩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增加学生在校数量和在校时间,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一作用显得非常明显。

    三、大学扩招存在哪些潜在挑战

    一是质量与规模的失衡。部分高校生师比突破20:1的警戒线,个别专业实验设备人均占有量不足扩招前的1/3。2023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降至61%,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问题。

    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白领岗位供给增速(年均5%)远低于高校毕业生增速(年均8%),导致“高学历低就业”现象。2023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达18.7%,就业质量下降引发新的社会焦虑。

    三是学历贬值的连锁反应。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增至2023年的474万,“学历军备竞赛”加剧。企业招聘中“本科起步”成为常态,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走低,人才结构出现“头重脚轻”风险。

    最后,各大学的扩招也说明中国进入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阶段。名校背景已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整个社会的多元化即将开启。

(摘编自校长派微信公众号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