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速专业淘汰 大学文科迎大变局
全球文科掀起“倒闭潮”,高校缩招文科专业,AI冲击下大批文科专业岗位将被取代。因此,文科面对新一轮学科发展变局,要率先行动、抢占先机。
一、双学士学位,将成新趋势?
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为分类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
上海是试行开展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较早的地区。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了入选上海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名单,共计24个,理工、法经、医管等学科交叉是主流。此后,全国各地均有高校跟进。尤其近年来社会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旺盛,高校布局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的步伐正在加快。人工智能、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近年来新兴热门专业,是争相“组合”的对象(见表1)。
表1:部分高校2025年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序号 |
学校 |
项目名称 |
1 |
复旦大学 |
法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
新闻学—经济学 |
|
3 |
药学—经济学 |
|
4 |
化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5 |
工商管理—法学 |
|
6 |
吉林大学 |
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
7 |
北京师范大学 |
教育学—统计学 |
8 |
南京大学 |
英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9 |
南京邮电大学 |
物流管理—人工智能 |
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环境工程 |
|
…… |
|
二、“文科+”的多种可能
日前,复旦大学正式发布面向2025级的教育教学改革3.0版方案,其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将从“专业”变为“项目”是一大亮点,几乎每个文科院系都设计了双学位项目:外文学院牵头设立了8个“外语+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新闻学院牵头设立了7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合作学科专业涵盖人工智能、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例如“外语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共同建设。法学、新闻学等工具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与金融、经济、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的组合,更强调其跨领域应用。
工+文、医+文、农+文、理+文、文+文都可以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这意味着未来“文科+”双学士学位的开设上,或将还有更多可能。
三、校际联合,强强携手
除了双学士学位项目,校际联合培养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也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力量。
2023年,北京语言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精通阿拉伯语和石油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项目采取“双校区+国际交流”创新培养模式,聚焦全方位国际化培养。
今年,学校又新获批了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申报的“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语+安全工程”“葡萄牙语+智能建造”3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至此,该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达到8个,开启了“语言+工程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探索的新阶段。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有联培项目(见表2)。可以看出,这些项目也以工具性专业的跨领域应用作为项目设计切入口,旨在通过不同学校的A+优势学科专业的强强联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表2:部分高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学校名称 |
培养项目 |
培养目标 |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
法语+化学工程与工艺 |
该项目以“1+1.5+0.5+1”模式进行,即所有学生1-2学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3-5学期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第六学期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学习,7-8学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 |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
法语+安全工程 |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
英语+法学 |
以其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的“英语+法学”项目为例,项目采用“1+1+1+1”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 |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
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
英语+金融学 |
因此,打破专业壁垒、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成为AI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发展新方向。“文科大撤退”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从一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发展程度越高的社会,越需要社会科学。只要能做到更好地将产学研用相结合,一些文科专业其实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发挥更加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