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硕士学位点分布
现阶段,民办高校正逐步构建起“需求牵引—学科适配—产业协同”的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规模扩张与层次提升并行
民办高校以“量质并进”为发展主线,规模不断跃升,2010-2025年,民办高校数量年均增长3.2%,高职高专占比近50%,成为扩招主力。层次逐渐上移,9所民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5个硕士点(专业学位占比95.6%),吉林外国语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博士立项建设民办高校,标志民办教育向高层次突破(见表1)。
表1:中国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点获批情况(截至2025年5月)
序号 |
单位名称 |
获批时间 |
现有硕士授权点 |
1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2018年 |
数量:12个 学术学位: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 专业学位:翻译、教育、国际商务、会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出版、汉语国际教育、金融 |
2 |
西京学院 |
2021年 |
数量:11个 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审计、美术与书法、设计、国际商务、翻译、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会计 |
3 |
三亚学院 |
2021年 |
数量:10个 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旅游管理、金融、国际商务、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翻译、音乐、设计 |
4 |
宁夏理工学院 |
2021年 |
数量:4个 电子信息、会计、机械、材料与化工 |
5 |
河北传媒学院 |
2021年 |
数量:3个 戏剧与影视、新闻与传播、翻译 |
6 |
北京城市学院 |
2024年 |
数量:7个 社会工作、中药、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设计、电子信息、文物 |
7 |
上海杉达学院 |
2024年 |
数量:3个 金融、电子信息、护理 |
8 |
浙江树人学院 |
2024年 |
数量:3个 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 |
9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
2024年 |
数量:2个 国际商务、国际中文教育 |
从学科布局上看,专业学位占比高达95.6%,以电子信息(覆盖6所高校)、翻译、国际商务等应用型领域为主,契合市场需求;学术学位仅占4.4%,仅有吉林外国语大学设有学术学位。此外,人文社科及艺术类硕士点占比71%,理工类仅占29%。总体而言,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初步形成,但学科结构亟需优化以匹配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二、学科结构与战略需求并轨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共有110所民办高校被列入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培育)名单,覆盖23个省份,呈现学科集聚、时间梯度、推进模式差异及区域化特征。
从学科布局看,工科类学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电子信息(45所高校布局,占比40.9%)、机械(28所,25.5%)和材料与化工(12所,10.9%)成为最热门方向,凸显民办高校对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需求的战略选择;商科类学科紧随其后,金融(15所,13.6%)、会计(13所,11.8%)及国际商务(12所,10.9%)的布局,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艺术设计类学科差异化布局明显,设计(20所,18.2%)、艺术(10所,9.1%)及戏剧与影视(5所,4.5%)成为民办高校特色化发展的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新兴领域逐步渗透,数字经济(7所,6.4%)、生物与医药(6所,5.5%)等学科开始纳入建设规划,但整体占比仍偏低,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的契合度有待提升。
从区域分布看,河南(17所)、广东(8所)、福建(8所)及东北三省(27所)合计占比超50%,区域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关键驱动因素。例如,河南省通过密集立项(17所)重点布局机械、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呼应中原地区产业升级需求;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依托传统工业基础,聚焦机械、能源动力等学科(如哈尔滨石油学院布局石油工程)。与此同时,学科结构性矛盾依然显著,理工类学科占比虽高(工科类合计占77.3%),但基础研究型学科(如数学、物理)近乎空白,且与国家“理工农医”战略中农业、医学等领域的结合不足(仅6所高校布局生物与医药,3所涉及临床医学)。
从立项时间看,2017-2020年集中立项期(占比42%),2024年进入新增高峰期,部分高校规划至2029年,体现长周期科研投入的探索。立项周期呈现“分阶段、差异化”特征,约30%高校分多期推进,65%项目培育3-5年。
从立项类型看,吉林、山东等地高校按A/B/C类等级分类,四川、河南等省份高校按照加强、重点培育分类。区域层面,河南、东北三省依托政策与产业基础形成学科集群,但东北地区同质化率达74%(20所高校开设机械或能源动力),中西部地区依赖翻译、设计等单一学科,加剧区域失衡与低效竞争。
三、民办教育发展之道
我国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已初步形成“应用导向、区域集聚”的学科体系,但在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基础学科支撑及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采取以下“四式”发展模式。
一是内涵式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是在发展形态上重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的发展模式,其中,大学治理和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永久的内涵。
二是特色式发展模式。特色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之基,无论是学科、专业、育人模式、服务社会,只有实现尖端突破,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
三是集约式发展模式。民办高校集约式发展模式包括办学条件、资金投入、学科专业一体化、评估与硕士点建设“二合一”等,做好生存与发展资源整合,特别是学校“十五五”“十六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学校的未来。
四是多元式发展模式。民办高校要逐步实现教学经费收入多元化(学费、校友捐赠、服务社会收益等)、大学文化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国际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等),才能更多地提高内涵投入、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建议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出台扶持民办高校学科及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相关政策,例如: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民办高校在本省推荐过程中赋予单独赛道;民办高校硕士学位点审批采取先“点”后“单位”、先“培养”后“提升”、先“联合”后“独立”等方式,以解决民办高校从本科层次到硕士研究生层次办学的“瓶颈”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