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教育第一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性和有质量的生命

编辑日期:2023-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这涉及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事务的手段,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手段,为市场服务的手段,或实现某种特别技能的手段。我今天要强调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并且要很决断地说: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

  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中国从孔夫子开始,就把培养人作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学为人、学做人。换句话说,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职业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应该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体与伦理本体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体为第二目的。

  我们培养学生,当然也要培养某些技能,比如当医生、当律师的职业技能,但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应是培育伦理本体、情感本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这恰恰是当年孔夫子强调的,他强调教育在于学做人、学为人,这是中国教育非常优秀的传统,我们应当回归这个传统。

  那么,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是什么?如果必须用一句话问答,那么,这就是要使人了解生存的意义与人生的根本,从而确立人的灵魂维度。斯宾格勒写的《西方的没落》讲了一个意思,就是人的建设关键是灵魂的建设,也就是人文维度即灵魂维度的确立。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那么人还是平面的,只有长度和宽度;人类知识愈来愈多,宽度和长度增长了,但是缺少第三维度,这第三维度就是人文维度;只有具备了第三维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体的。

  一个只有生命长度、宽度的人,跟一个既有生命长度、宽度,又有深度的人的生命质量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差别最根本就是生命质量的差别,就是第三维度的差别。这第三维度就是灵魂的维度。斯宾格勒道破这一点,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境下,特别是全球化、高度现代化的情境下,更显得重要了。也就是说,一个卓越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一面,比如说,他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历史眼光、道德素养、良知体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还有他的人格水平等。

  钱穆先生用更简明的语言来表述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认识论中早就有“格物致知”的命题,从《礼记·大学》到《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守仁),都讲“格物致知”,钱穆则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格心”。“格”就是去领悟、去感觉、去叩问,甚至去创造;“格心”就是对心灵有高度的敏感,并去感悟心灵、创造心灵,不仅要去拥抱善,而且要去创造善。

  二、第四维度——美育

  中国近代思想家王国维、蔡元培还想在德、智、体三维之外开辟第四维度,这就是“美育”之维。王国维认为,人只有当他具备审美能力时,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蔡元培为了强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就是“以美育代宗教”。爱美却是人类的共同天性,“美”比宗教更带有人类美好的普遍性的品格。

  叶圣陶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即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种先验模式人为刻意地锻造。而美育正是帮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以人的感官而言,各个部分都可以通过美育来提高它的质量。

  比如说眼睛,在受过教育后,眼睛就变成审美的眼睛。还有耳朵,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能欣赏音乐的内感觉,音乐的语言比文学的语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音乐可直接与宇宙相通。

  三、中国文化的精华

  我特别要商讨的一点,是如何从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里,寻找提高生命质量的教材资源。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伦理学,是培养人的生命质量的极为丰富的资源。我认为包括西方,将来都会发现我们这里的资源。

  那么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呢?比如说《山海经》《道德经》,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跟《水浒传》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道德经》对杀人、对战争怎么看?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他的大前提都已说好了,而且他说:你如果是不得已而战争,则必须证明你是不得已的;若战胜了,不要搞凯旋,而要以葬礼、丧礼来对待战争,这就跟武松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选教材要辨析,哪些东西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像《红楼梦》,对生命、对少女那么尊重,对名利场那么鄙视,这就是生命境界,这就是生命质量。

  《山海经》不是一部历史,但它是我们中国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精卫填海”,海是可以填的吗?海是不能填的,但是偏偏要去填,把不可能的事情当成是可能的事情去争取。“夸父追日”,日不可追,但是我一定要去追日,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像这种教材,真正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命质量和每个个体的生命质量。

  总之,教材跟生命质量有很大关系,跟我们整个教育目的有很大关系,我说“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我们最本然、最本真的文化,回归到有益于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精华中来。

(摘编自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