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育如何创新?
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当然也要创新,我觉得创新可以包括好几个方面。
一、教育创新的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过去的教育观认为教师是主体,后来提倡学生是主体,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我们提出来要将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最近佐藤学教授提出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专家,更应该是一个学习专家,这是一个关系的转变。
第二,教育内容也要创新。去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印发,里面提倡跨学科学习,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个老师不仅应该关心他自己教的课,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程内容上要提倡综合性、实践性,我们要在实践中、活动里让学生成长,我经常讲“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内容的创新。
第三,教育方法要有更新。以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这是方法上的创新,我们进入了创新时代。所以,教育要创新,老师也要创新。
二、创新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
新时代新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但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跟传统联系在一起,创新是要在原来基础上创新,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我过去是研究比较教育的,所谓比较教育是对世界各国教育的比较,找出它的规律。我在研究比较教育的几年当中发现,单纯地去认识别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有很多说不清楚,为什么?与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有关系。包括我们研究美国、德国和法国,我们和他们的教育完全不同,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再比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政治制度不同,但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为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在一个儒家文化圈里。中国现在最困惑的是如何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的考试传统是受过去科举制的影响,日本也是这样,日本过去也讲考试第一,中国以前有很多孩子上补习班,日本到处可见的有私塾,就相当于我们的培训班,都有它的传统。
创新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有很多是可以继承的。而且教育有规律性,孩子的成长有规律性。我经常提倡我们的老师要学点教育史,从教育历史中看到前人是怎么教育我们孩子的,现在提出要寻找教育规律,但很多教育规律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
教育有其自然规律,现在各个国家人们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但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所以我说教育是有可比性的,不是说完全不一样,因为孩子的生长是一样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力总是推动着我们的教育发展,比如工业革命就推动了普及教育。今天我们有了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东西也在推动着我们的教育。生产力在推动教育方面是有共同规律的,不可违背。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很广泛,我们不能还用古老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来教育孩子,我们要接受这种新的生产力、新的技术、新的教育手段。但有一点不变,即“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目标不会变,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会变,这是中国的特点。所以我觉得教育有共同规律:一个是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个是社会生产力推动者教育的改革有共同的规律,不管是哪个国家。我们要认识这两方面的规律,教育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工作注定孤单,但我们仍要冲破孤单的藩篱
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教师工作形成挑战,经济发展、青年就业也遇到很多挑战。所以教师心里很辛苦,压力很大。遇到这样的挑战怎么办?我记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反思教育》报告,报告里讲教育要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尊重和平、尊重正义,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要克服功利主义。这个报告非常重要,在教师迎接多种挑战时,仍然要以坚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
当前的新科技也在影响我们的教育,刚才讲了新的生产力必然推动教育,我们要迎接它,不能拒绝它。迎接它的时候要认识它,既要认识它的优势,也要认识它的风险。学校里很多老师运用信息化工具很熟练,但我觉得最主要是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信息化毕竟只是一个手段。同时要认识到,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充分,比如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但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一个班上四五十个孩子,不能利用信息技术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学习方案,我们还是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用得还不是很充分。这里,我一直讲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也就是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立德树人。所以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处理好人文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关系。
第二是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我们用现在的技术不能脱离传统,有些传统方法还是需要的。我跟很多老师讨论过,有人说现在有信息技术了,可以不要黑板了。我说黑板不能丢,一定要留一块黑板,你课件做得再好也是一个机器,有了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画一画,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是人跟机器的交流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留一块黑板,有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比你做的课件更能启发学生思维。还有,现在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研究,甚至提出不要让老师讲课了——恐怕有些课程还要老师讲一讲、引导一下,传统的讲解还是必要的。所以传统和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第三是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处理好。我们的老师现在上课可以将虚拟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用虚拟的东西来教育孩子。但虚拟世界毕竟不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很复杂,我们还是要把孩子们带到现实世界里去走一走,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中国提出来要建立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一是因为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我们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自主培养高科技人才,教育为培养高科技杰出人才打下基础。二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杰出人才,还要培养普通劳动者,要培养新时代的农民、工人。教育不能光盯着少数几个人,要关注着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发展。当然在所有学生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希望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但不能忽视培养每一个孩子。
(摘编自守望新教育公众号6月28日)